作为海峡论坛基层交流版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年,为两岸宗亲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今年,此项活动的主题为“同名村·婚同俗”,两岸宗亲、婚庆界人士通过对相同婚俗的探究,话亲情、聊心得,开启了关于传统婚俗礼仪如何传承的思考。
同根同源,探寻共同习俗
喜庆的中式丘比娃娃、成双成对的红色花瓶、古朴雅致的文房四宝……14日,刚走进“同名村·婚同俗”主题活动现场,台湾小伙傅彦霖与未婚妻、南靖姑娘黄艺超就被各种婚庆摆件所吸引。
“7月初,我们就要举办婚礼了,今天特地来取经,希望婚礼中可以多一些传统元素。”四年前,傅彦霖结识了黄艺超,随着了解的深入,二人决定扎根南靖,共建家庭。
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傅彦霖发现两岸有许多婚礼习俗是相同的。“比如说,喜床上摆放红枣、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购置灯笼,寓意‘添丁’等。”傅彦霖说,两岸文化一脉相承,许多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早已融入骨血,这是“两岸一家亲”的最好见证。
在此次联谊活动中,来自台湾新北市树林区许厝的许正文与来自晋江市安海镇许厝的许著华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著华告诉我,结婚时他们会挑日子、请喜娘,婚礼上喜娘会用闽南语说许多祝福的话。这些习俗跟我们一样,可见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嘛!”许正文对记者说。
“此次活动是又一次寻根溯源的行动,通过‘婚同俗’的主题,加深了两岸民众对祖同宗、文同源、语同音、俗同风的认同和理解。”台湾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陆炳文表示,希望未来更多两岸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