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南西双版纳文旅产业用地价格适度下调,区 [复制链接]

1#
怎样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近日,为推动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结合实际,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印发。

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显示:西双版纳立足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主动融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建设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围绕全域打造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闻名世界的康养旅游名城路径,坚持“一环、一核、两翼、四带”总体空间布局,突出景洪国际旅游中心地位,以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两地一区”为发展构架,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世界旅游名城。

目标任务:按“一体七转型”思路推进文旅商康农茶林融合发展,实现从单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传统旅游向多业态旅游转型、三产发展向一二三产融合叠加转型、白日游向全日游转型、旅游商品开发向创意商品转型、消费单一化向消费全面化构造转型、传统服务向智慧化服务转型。

建设以热带雨林为依托、以康养旅居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突出市场主体培育和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开放合作发展路径,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医、宜养、宜业、宜学”的国际康养旅游胜地和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力争到年全州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突破亿元。

分年度目标如下:

——到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19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23亿元。

——到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30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33亿元。

——到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45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45亿元。

重点任务:

(一)推动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转型创新发展

1.完善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州域公路旅游环线,规划重要旅游节点与A级旅游景区之间高标准旅游专线,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

实施绿美农村公路建设,结合“最美乡愁旅游地”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公路通达条件,力争到年完成绿美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公里。

完善景区景点内部基础服务设施,改造和新建一批符合景区星级标准的旅游厕所,建设和提升接待中心、标识系统、内外交通道路、保障系统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旅游专线交通系统。

2.完善文旅康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文化赋能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尚不达标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达到国家标准。

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中国傣文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勐海县民族民俗博物馆、勐阿镇纳京红色传承馆、贺开古茶园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勐海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线路、西双版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勐海县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医院—医院建设项目、医院康养项目、勐腊(磨憨)重医院项目建设。

按国际一流城市服务水平标准,加快推进美丽县城、海绵城市、旅游城市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每个县(市)每年建成不低于5公里的休闲旅游步道,3年内不低于20公里。

(二)推动文旅康养产品结构体系转型创新发展

1.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野象谷、望天树、大益庄园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推进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告庄西双景、勐巴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全面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转型创新发展,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

力争到年,建成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达3家以上,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

2.实施乡村旅游创A行动。发展农业休闲养生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挖掘农耕文化,支持建设农耕文化博览园、农业公园。加大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活化民族传统技艺、民族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

实施乡村旅游A级景区建设,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相关设施,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打造旅游小镇、重点旅游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文农旅商”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到年,各县(市)至少推出2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州建设2个以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以上省级金牌旅游村、3个以上“最美乡愁旅游地”、20个以上A级旅游村(寨)。

3.实施旅游业态创新工程。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

促进“景区+”,引导景区创新内容产品、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合作机制;促进“酒店+”,推动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精品(半山)酒店、旅游民宿等集聚发展,打造高品质旅游住宿集群。

促进“旅行社+”,开发傣医药保健、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养生服务。

聚焦“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文化、工业、农业、生态、教育、体育、医疗、科普、商务、旅拍、婚庆+旅游”等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夜间游”、“城市度假”、“微度假”和城市“周边游”等旅游新业态,开发普洱茶茶旅资源,推出一批茶旅融合精品旅游业态。

4.发展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完善体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茶马古道国家步道,每年建设50公里健身步道,推出3条徒步旅游精品线路。

打造山地运动旅游示范项目,以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野外露营等业态产品为重点。

发展低空运动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低空运动旅游产业综合体。深化国际体育赛事、跨境体育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培育打造2个以上体育精品赛事。

5.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发展避寒养生游,打造3个以上避寒疗养基地。发展森林康养度假游,巩固提升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谋划建设亚洲象国际生态旅游区,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到年,新培育创建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乡村20个以上。

发展滨湖康养度假游,围绕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有序推进澜沧江沿岸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坚持生态、绿色、低碳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和内湖游轮旅游产品。

发展温泉康疗旅游,打造一批温泉SPA、温泉酒店、温泉汤宿、温泉客栈、温泉康疗基地、温泉文化旅游线路和温泉旅游精品项目。

加快打造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抓好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推进景洪市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勐海县勐巴拉康养度假、景洪市勐巴拉嘎洒温泉国际度假区建设项目。

6.建设康养旅居“第二居所”。建设主客共享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促进“景城、康养、旅居”融合发展。

发展养生养老旅居产品,建设健康养老旅游综合体,医院、养老专业化服务中心、休养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身保健中心、老年文化中心、营养配餐与食疗中心、生态农场等养老服务和旅游体验综合功能。

打造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养老体验园区、中傣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连锁式养老旅游酒店,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自理型、介护型、介助型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

3年内开发建设6个以上健康生态养老基地、社区型候鸟养老基地、候鸟式旅游养老酒店。

做好“水、景、城、业”四篇文章,推进景洪“两江一城”项目建设,丰富沿江旅游业态。

7.发展医疗康养旅游。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特需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立足西双版纳面向老挝、缅甸和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的高端医疗及健康保健服务辐射中心,医院为依托,打造不少于1个辐射和带医院。

深化与老挝、泰国(北部省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合作,支持边境县(市)发展外转就医服务,支持州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持续推进跨境医疗服务发展,持续推动“国家卫健委东盟10+1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和“滇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

创新发展中傣医药健康旅游,深入挖掘推广傣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与服务,医院建设成为康疗保健旅游基地和健康体验园。

加强中傣医药保健食品、中傣药饮片、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等健康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傣药衍生品牌,支持中医药旅游特色商品、特色健康食品与旅游餐饮融合发展。以景洪市为重点,依托区域重点诊疗保健、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傣医药健康养生项目建设,深度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打造边境特色跨境医疗保健旅游基地。

建设医旅融合综合体,培育2个医疗康养旅游示范区(基地)。培育壮大健康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医养融合品牌建设,争创1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4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个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康养机构内设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

(三)推动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加大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树立“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工作导向,以投资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升级。

做好产品、业态、盈利模式等策划布局,开展重大文旅康养项目谋划工作,积极争取新增*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借助和发挥资本市场投资、国有企业力量,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四化”文旅康养项目IP,每年保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30%以上增长速度,力争到年底全州落地实施1个以上百亿级文旅康养项目、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2个以上十亿级项目,重点谋划和推进实施“澜沧江湾”文旅商产业融合聚集区、湄公河流域绿色生态产业带、勐海县南糯山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世界普洱茶文化公园等一批产业带动大、综合效益强的文旅康养项目。

2.做实旅游业“招大引强”。量质并行抓好文旅康养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在乡村振兴和美丽县城建设进程中预留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用地,建立健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策支持制度,做实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做好资源评估、项目策划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

充实完善文旅康养项目招商推介库,以消费链需求为导向,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

优化投融资环境,各县(市)每年要组织开展2次以上高质量文旅康养招商推介活动,3年内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对招引项目实行产业专班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策支持。

(四)推动市场主体培育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企业培育工程。打造文旅康养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资源,到年,引进1家以上“中国旅游集团20强”企业,“精、特、优、新”旅游企业5家。

壮大传统文旅企业,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行社1家;壮大景区运营主体,新培育4A级旅游景区2家、5A级旅游景区2家。

培育旅游住宿业运营主体,到年,打造30个以上高品质精品(半山)酒店、等级民宿、主题庄园。

培育新兴文旅企业,到年,新培育生态、康养、体育、研学、演艺、文创、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企业35家。

2.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组建西双版纳旅游集团公司,支持文旅康养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推动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

推动旅行社跨产业链整合、集团化发展。构建旅游管家职业体系,推进涉旅企业和康养企业个体转小微、小微转规上、规上转股份、股份制企业上市,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旅游企业上市。调动普惠金融力量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建立健全精、特、优、新企业引进工作机制。

3.培育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巩固提升西双版纳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靓丽美观的地标性夜间消费集聚区、休闲街区、特色消费商圈和网红打卡点,拓展和丰富旅游景区夜游项目,力争到年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增加有效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增强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加快推进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区建设,提高澜沧江游船服务品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消费活动,推出文旅消费惠民便民措施,挖掘和梳理民族特色餐饮文化,打造餐饮文化品牌,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展会,策划“一地一节庆、月月有热点”节庆旅游活动,支持工会疗养委托旅行社购买服务。

实施“乐购西双版纳”计划,建设文化传习馆和民族民间人才工作室,持续开展“五寻”工作,加快非遗工坊建设,帮助有条件的非遗工坊策划面向旅游市场的体验活动。

加快争取相关*策建设西双版纳免税购物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广西双版纳“金、木、土、石、布”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服务区,推广“现场下单、物流交付”方式。

(五)推动旅游智慧化转型创新发展

1.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智慧化服务。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智慧厕所、智慧导航、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文旅消费场所无线网络、5G信号等基础设施的覆盖。

在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游客集中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全覆盖,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提升智慧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

2.融合高新技术提升文旅产品消费体验。实施旅游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数字虚拟等新型科技旅游业态。推动高品质文旅消费场所引进VR、AR、MR技术,为游客带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旅游体验。推进各级文化馆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服务网络与“一部手机游云南”互联互通,大力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高清网络直播。

(六)推动旅游宣传推广转型创新发展

提升“象往的地方—西双版纳”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支持影视作品创作生产,讲好西双版纳故事,增强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辨识度、美誉度。

巩固国内核心客源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客源市场,拓展国外客源市场,精心培育潜在客源市场,持续推进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粤港澳、川渝等地的营销推广,加强西双版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主要客源市场的营销推广。

积极融入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推进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深化拓展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打造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着力构建“资源互享、产品共推、客源互送、企业共赢、信息互通、市场共管、人才互动、设施共建”的双边、多边互利互惠交流合作新格局,打造中老铁路沿线最美旅游线路,推动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切实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七)推动旅游市场管理转型创新发展

统筹抓好旅游活动和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市场秩序整治成果,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一手抓市场秩序整治,一手抓旅游品牌提升,守护好西双版纳旅游金字招牌。

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断完善主客共享、优质高效、便捷舒适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优化24小时旅游投诉处置工作体系,落实“红黑榜”制度,营造“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倡导文明旅游,推进“文明旅游”十大行动,开展微笑服务,加强文明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州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置在州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作用,明确各级*府、相关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汇报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策支持

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策研究和支持力度,强化项目前期策划和基础保障,强化对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支持,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预留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文旅产业用地价格适度下调,使其区别于城市地产开发价。

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策支持,创新推动边境旅游实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旅游监测办法,客观、真实反映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三)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财*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智慧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的资金投入。

州级财*每年安排万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资金,发挥*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全力助推全州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地方*府专项债来进行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开发,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参与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强化人才保障

加大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招引,强化旅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每年开展涉旅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等级评价。

加大基层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充实配强基层文化旅游干部队伍,在人才招引*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支持州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旅游类相关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依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州内高校建立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康养(复)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高端智库,让各类咨询机构、规划单位、国有企业等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建设,让专家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策制定、重大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等环节,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备注:

“一环”、“一核”、“两翼”、“四带”:“一环”即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双版纳环线;“一核”即以景洪市为核心的景城一体化休闲旅游示范区;“两翼”即勐海县康养旅居示范县、康养旅居名城和勐腊县跨境旅游核心区、中老边境第一城;“四带”即大渡岗至磨憨中国最美热带雨林绿色文化旅游带、思茅港至关累港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文化旅游带、勐腊易武至勐海勐满新老六大茶山·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打洛至磨憨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

“两地一区”: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

“四化”文旅项目: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文旅项目。

“两江一城”:澜沧江、流沙河和景洪主城区。

“五寻”工作:寻找老字号、老品牌、老行当、老手艺、老艺人。(来源:西双版纳发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