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婚姻,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更是一个时代的孝道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和等级观念的的体现。
《礼记》之中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在古人心中,婚姻不仅仅是两家人的结合,也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生育以及传承。中国人对婚礼制度和婚庆礼仪的重视,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嘱咐,也是对家族传承的憧憬。
到了清朝,因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扩大,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转变。特别是满族的婚姻制度,多少融入了汉族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清朝满族婚姻制度的转变。
婚姻形式的转变
满族起源于古老的女真族,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以统治者的姿态,推动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大融合。从婚姻制度上来看,满族两百多年的影响,已经深深留在了中原百姓的习俗之中,有的甚至一直留到了今天。
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保留着一夫多妻的制度。清朝初年,在满族贵族之中依旧保留着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例如努尔哈赤一共娶了十六个妻子,皆称为福晋,努尔哈赤的儿子和兄弟们也是娶了很多的妻子。可见在清朝初年,并没有对人们的娶妻数量有限制。所以我们现在研读清初的历史会发现,皇室贵族的正妻不仅仅只有一个,后来新的婚姻制度渐渐完善之后,才在努尔哈赤妻妾的牌位上体现地位。
女真族也长期存在收继婚的制度。收继婚的制度是指,已婚男子死亡之后,他的妻妾就会被其他的兄弟甚至父亲、叔伯娶回家。明朝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着女真人的这种习俗:“婚娶不择族类,父死则子妻其母。”收继婚的形式实际上是原始氏族部落的残余。随着满族和汉族的交流深入,汉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开始影响到汉族,满族从思想较为开化的贵族开始,逐渐抵制这种落后的婚姻制度。一直到年,皇太极正式下令,禁止收继婚的制度。
满族的婚姻制度和汉族的另一点不同就是,汉族的婚姻大多是父母包办的,但满族的婚姻连父母也做不了主,而是有家族的族长包办的。这个制度在后来满清入关之后,皇族的婚姻还是要以皇帝、皇太后等“指婚”、“栓婚”。指婚我们在电视剧上常常看见,所谓的栓婚,是指在八旗制度的基础上,所有的八旗子弟的婚姻都应该交由相关管理部门审批,这种制度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之后还依旧存在。
满族的婚姻必须几乎都在旗人的圈子里面,规定为“婚必两姓,同是旗人;娶必异性,以别氏族。”在清朝,旗人都会享受国家的俸禄,无论是在当职或者是赋闲在家。如果放宽了和汉族的通婚制度,那么旗人的数目会越来越多,国家养他们不堪重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划清了阶级,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地位上,旗人所受的待遇是民人所不能享受的。
皇室婚礼
清朝皇帝的婚礼被成为大婚,无论是哪个朝代,帝王娶妻必然全国的大事,其隆重程度直接关系到皇室的颜面和国家的荣誉。纵观清朝《大清会典事例》之中的规定,皇帝的婚礼习俗有很多是沿袭了汉族的习俗。比如皇帝大婚前,需要进行采纳礼,皇后的家人需要严格按照制度接受采纳礼。这一日,皇后的家人要宴请宾客,皇帝也需要宴请皇后的父母。婚礼进行之前,皇族也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庆典,除了告诉祖宗即将迎娶皇后之外,还要告诉天神,以彰显真龙天子的身份。
婚礼当日,皇宫之内已经全部就绪,皇帝首先要前往皇太后宫中行礼,并且着冠服出宫,入隆宗门,由保和殿御太和殿。同时午门鸣钟,乐师奏乐,鸣鞭以示庄严。宣制官宣制辞后,皇帝便直接还宫,由御史奉命迎接皇后。御史到皇后家中时,皇后父亲兄弟跪于门前相迎,皇后会在家中受册受宝行礼,之后才会乘坐凤舆启行出门。到了皇宫之后,凤舆会停在乾清宫台阶之下,皇后入宫后,和皇帝进行婚礼仪式,行合卺礼。到了婚礼的第二日,皇帝和皇后要拜见长辈,接受百官的祝贺,并且在宫中举办宴席招待文武百官。
(如懿传皇后册封大典)
除了更加慎重、繁琐的的细节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大婚的大致礼仪过程和民间是相近的,也吸收了诸多汉族的婚姻习俗。
民间婚礼
满族民间的婚庆礼仪同样接受了汉族的同化,追求仪式感。民间婚嫁礼仪同样繁琐,大致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大环节。
订婚之时,两个家庭要进行说亲、过小礼、过大礼、摘索等多个重要程序,其中的摘索是比较富有满族特色的订婚仪式。在满族的习俗之中,房屋内供奉着祖宗的匣子,里面有一个特制的绳索,记录着家族的沿袭情况。如果生育了子女,绳索上就会打一个结。离开了娘家的女方,要在仪式后将这条绳索取出,并且带入夫家。
满族的婚礼一般要进行三日,第一日由婚嫁双方各自准备婚礼仪式。女方送亲的队伍会在这一天出发,将陪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中,并且借住在男方家附近。男方需要派专人来迎接,留女方家在南方家中吃酒席。
第二日是正式的婚礼,新郎骑马领着迎亲队伍迎亲。到了女方家借住之处后,女方家家人不开门,需要男方给予一定的赏钱才能开门。新娘由叔父和兄长抱进轿子之中,众人赶在吉时前赶到新郎家中。新娘到后,由送亲的女子搀扶下轿,迈过马鞍和火盆,到专门安排的帐篷之内,拿去覆首巾,和丈夫行合卺礼。新娘改新妇妆,在帐内静坐,称为坐福。萨满和男方族长会为新婚夫妻送吉。
第三日,夫妇需早起祭拜祖先,并且前往灶神之处拜祭。娘家人和婆家人相聚在一起,新娘和新郎向长辈行礼。七日之后,新娘需回门,按照习俗,必须要白天前往,新郎也需要白天回来,新娘则是要在家中住上一个月,称为“住对月”。
结语
从这些清朝满族的婚礼制度我们可以看出,满族留下了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文化,比如“坐福”“作对月”以及邀请萨满法师祝福等等。
而和入关之前的满族相比,他们已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满蒙的婚姻旧制比较简朴,并没有婚书这一说。只有在结婚当日,女婿需要前往女方家中,向女方的长辈磕头行礼。所以从清朝旗人的婚姻制度,特别是中后期繁琐的的婚礼礼仪来看,旗人虽然不与民人通婚,但大量接受了汉族婚姻制度的影响,摒弃了一些落后的婚姻习俗。
参考资料
李鸿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杨叶——《从传统婚俗六礼透视中国民俗文化》,北方文学
李海燕——《明清话本婚恋小说中的家长形象》
清·福载——《钦定大清会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