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摄影师、化妆师、新娘秘书,这些都曾是人们眼中的高大上职业。一度要进军刚需产业影楼却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天意还是人为?
女人爱美是天性,而写真馆则可以把女人的美最大化同时还用图片形式变为永恒。所以婚纱照在始终围绕营销女人让男人消费的同时,把更多的经历用在了营销套路与广告上,从而忽略了行业的生命周期。
曾经在商业区林立的影楼,如今再看发现他们早已光环不再,经营惨淡同时,很多影楼已经悄悄地关门大吉。
关于影楼没落很多人会认为是受互联网冲击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现在女人越来越不想结婚导致掏钱的没了,也有人认为是房价过高引起的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但这些原因加起来真的足以给一个已经形成规模的行业如此沉重一击吗?我觉得还不够。
当影楼最为风光的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瓦解的迹象
影楼的黄金期是在年至年的这段时间。从最初的只有内景一路发展到外景、海景、旅拍等等。写真的形式也从最初的摆拍之后又出现了瞬间抓拍、水下拍摄、白底修图等。写真照的形式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影楼也带起了化妆、服装、饰品、婚纱摄影基地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是在无限风光的背后,影楼行业却悄悄的背离艺术走上了商业化路线。商业化的体现形式就是把资源整合之后打包销售。比如过去摄影师卖的是理念,影楼的生存法则就是摄影师足够专业但是商业化转型之后摄影师、化妆师、服装、饰品、拍摄场地费用全部打包。
所以从走上商业化路线第一天开始,影楼行业注定会形成败絮其中的局面。作为以摄影水平作为驱动支撑的行业,却把重心放在了营销与套路制定的环节之中。
随着从业人员渐渐的由专业化转变为职业化的时候,人们的注意中心不再是享受美带来的成就感而是去体会一把当“上帝”的过程。渐渐当这个行业背离本真之后,只能是靠高成本的装修、广告来维持。
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也告别了百家争鸣的艺术形态表达方式,影楼渐渐进入了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套路。去年我有一个同事回老家参加结婚时候,他看到了一组写真,内容是新娘骑在一匹马上微笑着看着镜头。这张照片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毛病却出在同样的画面他在另一位同学的婚礼上见到过,两个新娘,一模一样的服装,一模一样的一匹马,一模一样的表情,一模一样的妆面。
类似尴尬的笑话层出不穷,不同的写真影集上总要出现那么几张似曾相识照片。而影楼在这个时候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就是行业的透明化。
婚庆行业的大规模沉沦原本应当能给影楼行业敲响警钟,婚庆的失败经历和后来影楼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外加没有统一的标准,价格参差不齐最终导致客户不愿意再为理念投资而是选择便宜的,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战阴影。
而影楼虚高的价格以及套路重重的诱导消费模式更是开始令人反感。与此同时很多摄影师、化妆师纷纷独立搞起了工作室,相比于影楼需要足够的场地容纳服装和内景,以及为了吸引顾客做的豪华装修,工作室的运营成本很低,收费更低,关键是影楼过去本身也是外调的这群摄影师。这群行业的“叛徒”开始不断给客户揭露行业的内幕,把曾经的套路一桩桩一件件的全部公之于众。
所以说原本就背离了本真的影楼行业,对于内部矛盾的升级,我只能评价“果有此报”。
背离本真的代价是:
一、入行门槛降低。租个店面豪华装修一下,再雇几个门市买几件服装就可以开店,不同的是投入费用可能同比礼服租赁行业与婚礼行业稍大一些。
二、从业人眼素质降低。摄影师据我了解普遍只有初中或者高中学历同时绝大部分是半道出家,并未接受专业且严格的训练,所以拍出的照片都是千篇一律,这是一味模仿的结果。
三、乞讨式营销方式。艺术行业原本是庄严、神圣的事情。按理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非常有尊严感的,但是很遗憾影楼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是显得很卑微,或者是店大欺客型的傲慢。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结语
真心的服务是不应带套路的,生存的法则很多,但是卑微的行乞式营销只会让行业距离生存的水平线渐行渐远。那么本期的话题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