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肖勇主任医师带领下,成功通过微创介入治疗完成了一例“无保护左主干重度狭窄病变”的手术。
简要病情
患者女,86岁,于2年前,每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就出现胸闷、胸痛,并伴有气短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5分钟左右,经休息后可逐渐缓解,患者既往患“高血压病”3年,最高达/mmHg,目前间断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时有波动。
近日,由于劳累及情绪激动,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发作较前稍微频繁,餐后亦可诱发,于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但胸痛仍有间断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卫生院主任考虑患者高龄、体质差、心肌缺血严重等问题,于是通过“牛城心血管诊疗圈”群向医院心内科肖勇主任寻求帮助。
经二位主任的会诊沟通,患者转入医院内三科进一步治疗。
患者临床有典型胸闷气短等心绞痛表现,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缺血性ST-T改变,逆钟向转位。肌钙蛋白结果未见异常。肖主任诊断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级,拟对患者施冠脉造影+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术。
(患者发病心电图)
5月27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由肖勇主任为该患者采取介入手术操作,冠脉造影显示患者为心脏冠脉左主干位置病变,且左主干开口处狭窄程度在90%以上!
左主干病变在冠心病中发生率不高,约为4%,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是指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或自身血管由右侧向左侧提供侧枝循环的左主干病变。由于左主干支配整个左心系统,一旦血流被阻断,或介入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如室颤、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等。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根据医学指南应选择外科搭桥手术为该病治疗策略,但考虑患者高龄,且体质差,经过与其家属充分沟通考虑,决定对患者进行微创介入干预(PCI)。
左主干介入干预要求术者对手术时间、手法有着相当精确的把握,难度和危险性都很高,本次手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顺利的为患者植入支架1枚,成功开通血管,患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及反复心绞痛等发作。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及围手术期用药的不断发展及介入治疗经验的丰富,已有证据表明,外科搭桥并非左主干病变治疗的唯一途径,PCI治疗也是ULMCA安全并有效的治疗措施。该病例成功救治,说明医院院心内科处理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水平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再次为今后心血管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