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谦
近年来,特别是自*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更是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在此背景下,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请她就中医药学的未来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护卫人民健康在采访的最初,林谦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不同以及特点。“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思路、理念方面截然不同。中医认为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是由于内在的不平衡导致的,并将这种不平衡归结为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的偏颇。”林谦教授指出,在治疗上,中医药的治疗是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判断人体内在的不平衡状态,再通过中药或是针灸等中医药特色疗法纠正内在的不平衡或使机体在新水平上趋于平衡。1.整体调节使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及优势之一,不局限于针对某一个单一的症状,而是注重调节人体的全身症状,进而使疾病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以心血管病为例,很多患者的就诊原因为胸痛或心悸,但通常患者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失眠、疲乏无力、气短等。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患者的主诉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林谦教授举例,“如临床上很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伴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西医的治疗为介入或冠脉旁路移植术,实现血管再通;但一部分患者虽然心绞痛缓解了,但出现疲乏无力、气短、失眠、心悸、体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手术后不如术前精神状态好。此时,中医的治疗和西医的治疗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开通血管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使其精神状态更好,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辨证施治弥补现代医学诊断的困境。此外,针对临床上一些现代医学诊断困境,如疾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或尚未达到诊断标准但患者已有明显症状或体征,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理论是这部分困境的有力补充。林谦教授指出,面对上述情况,中医药在此时可以及时根据疾病的外在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或是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患者依然有一些不适的症状,可加入中医药的治疗,进一步改善症状。“像冠状动脉微血管障碍,患者容易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运动试验结果也为阳性,但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无大血管明显阻塞证据。”林谦教授指出。与此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现阶段诊断微血管病变需要进行有创检查,或是检查费用较高,实施起来较难;即便检查出来,从治疗角度看,该病尚无效果明确的治疗方案。针对微血管病变障碍,目前已开展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临床、基础研究均显示,中药在该疾病的治疗上有很多优势。特别是中医的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化瘀对于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林谦教授介绍,北京医院是较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医疗机构,首都国医名师、中西医结合专家廖家桢教授将“气血理论”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林谦教授表示:“心血管患者很多都有血瘀症状,从中医角度看导致血瘀有很多的原因,如气虚、气滞、痰浊等。但就心血管疾病来讲,特别是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认为血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气虚,气虚导致血液不能正常运行。中医的气血理论强调气对血的推动和统帅作用,所以在临床的实践中,我们应用了中医的气血理论指导,运用了益气活血化瘀的方法。具体而言,重用补气药物,特别是*芪的使用,对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都产生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面对中医药与西医药截然不同的特点,林谦教授表示,中医药学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经过上千年的积累沉淀,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证明了中医药学的价值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断发挥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特长,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护卫我国人民的健康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林谦教授再三强调。营造文化氛围助推中医药进一步发展“从总体上来讲,这些年中医药发展进入了一个特别好的发展时期,有很好的机遇,在*府层面非常支持和鼓励发展中医药,习总书记也就中医药的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应该说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机。”林谦教授表示,但与此同时,中医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林谦教授指出,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营造中医药的文化氛围尤为重要,是中医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我国的医学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既有现代医学的内容,又有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这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中西医并重,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没有达到并重的氛围。如果我们能充分应用两套体系,让老百姓都能从中真正获益,这将大大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因此,我们中医药人要敞开心扉、与时俱进,迎接现代医学,迎接这个世界。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发声,让大众更能够了解中医药。”林谦教授表示。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是中医药自信的关键时代在进步,这要求中医要与时俱进。对于中医药如何与时俱进问题,林谦教授指出,首先需要对中医药文化有自信,对中医药理论有自信。仅仅自信就够了吗?不,自信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有自信的底气。林谦教授认为,中医药在坚持自己治疗理念的基础上,也要试图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技术去阐释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或者是科学性。“我们应该试图用现代的一些研究方法,或者从现代科学的这种角度上去验证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林谦教授表示。让现代医学看到中医药的价值,关键之处在于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但是这种科学的评价方法一定要基于中医治疗的理念、符合中医药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套评价体系,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这可能是我们在临床方面亟需开展的工作。”林谦教授表示。同时,针对临床上有效的中药,林谦教授认为,应该试图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阐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以青蒿素为例,青蒿素的发明源自中医的理论,但能够发展为全世界所认同则是因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药。“但是青蒿素的研究模式只是中医药的研究模式之一,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应允许多种研究途径和方法,要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才可能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林谦教授说。
(文/邢辰)
编辑:郑梦莹
排版:高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7期第2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