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临证故事古人的方,也可让今天的人流泪 [复制链接]

1#
中医临证故事——古人的方,也可让今天的人流泪!当这个七十八岁的老先生在门诊上向我哭诉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的不易!老人第一次来门诊时,医院出来,是女儿陪着来的,他因为心前区疼痛难忍而入院检查,诊断为心绞痛发作,做了造影后发现前降支中断狭窄90%左右,医院要求住院做支架。支架未必是靠谱的选择,但更要命的是,一个农村独自生活的老先生,他能有多少积蓄呢?他的钱已经在前期的检查诊断中花掉了,女儿家的经济情况可能也不好,支架手术是做不了了。没钱,只好出院了。医生给开了些西药,老先生在家里吃了半月,仍然是时不时的心前区疼痛,牵引及后背,憋闷,动则加重,老人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情绪可想而知。同村的一位乡亲在我这里看过病,效果不错。他看老先生病的难受,于是就介绍到我这里来了,老先生来的时候走起路来是有点费劲的,面色潮红,一望即知血压可能有问题。诊断过后,我说您这病不轻,我只能尝试着用点药,看能不能好转。老先生是通情达理的,他说“反正是没办法了,你就开药吧,是死是活不怨你”。是死是活不怨你这句话是个态度问题,非常重要,也是这个选择困难的时代我希望病人应该有的一个态度,如果不能对中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对中医的治疗半信半疑,那病八成是治不好的。对于病人该如何询问医生的问题,我想多说几句。因为我每天都会收到几条短信,都是患不同疑难疾病的患者家属对我的询问,我会根据这些询问的语句来判断这样的家属究竟对中医是否了解,他们对中医的治疗方案能否接受,他们能否坚持服药。譬如一个人说“马大夫,我父亲得了肺癌,你有没有好办法?能不能治好,能治我们就过去”,这样的短信我一般不予回复,家属的认知与中医治疗这个疾病所需的认知相差十万八千里,解释起来可能得一个小时,而我没那么多时间,只能抱歉了!若一个人说“马大夫,我得了子宫腺肌症,好多年了,现在每次来月经都淋漓半月多,疼痛难忍,西医建议摘除子宫,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我吃一段时间中药,不行再做手术”,这样的询问,我一般都会说过来吧,或许不用做手术。上边的两种问法,前边一种只是无知的想把一切寄希望于医生身上,后边一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尝试态度。每个朋友都应该清楚,医患之间最大的问题是,医生只能尽力去治疗疾病而不能保证治疗的结果。换句话说,即便你花了钱,医生的治疗却可能毫无效果,所以医患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张。病人如果不能认同这一点,那最好去找个大师画个符、念个咒,或莆田系“包治百病”的医生。每个真正的医生莫不是想把每个病都一次性治好,以显示自己手段的高明,可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神医。中国人的神,只有在死后才能成,只要活着,不管是谁,都只是个人!我给老人开的方子时当归四逆理中汤的加味,为什么用这个方呢?因为病人表现的证候就是厥阴风木和少阴君火的问题,简单来说即是寒凝而阳气不能布散的问题。第二次来诊的时候,老人的心绞痛症状已明显缓解,第四次来的时候老人坐下就说“谢谢你呀,马医生,我难的很啊!”然后就哭了起来,“我一个人生活,前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活不成了,在医院花了几千块都没见效,在这里几百块就好多了。”老年而孤苦伶仃,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不过能哭出来,也算是厥阴心包经得到一次释放吧!我只好安慰了老人一番,其实这个病也只是刚好转而已,离稳定还有很远的距离,像这样严重狭窄的病人,也只有走投无路的或是明白医理的人才能选择中医治疗,而这个稳定的过程,在我的经验里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冠心病改善症状容易,但要完全控制症状,甚至达到把冠状动脉狭窄部分再修复一些的功效则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无法保证一定成功。我治过很多冠心病我治过很多的冠心病,有些轻的是改善了症状就不来了,有些重的是改善了症状,然后一直配成中成药丸药代替西药慢慢服用。有的是丸药吃上一两年后,再做检查时狭窄依旧,有些是狭窄明显恢复,最好的一例是从95%的狭窄,下降到了50%。当然,也有一些是症状改善了很多,吃喝拉撒睡都跟常人无异,但血管狭窄却更重了。无数次的成功失败使我很清楚对任何一个疾病都不能对病人大包大揽,“吃点中药试试吧”,这是我最长用的回复病人的话语,这不是一句敷衍,而是我深知临床不易后的平淡心态,我不想用肯定的话来欺骗或招揽病人,但病人已经多的看不完了。我深知病人能否痊愈,关键是他自己的福气。一个人得了病知道怎么去找医生、要在茫茫歧路中找到对的医生,而医生还要用对了方,病人还要有钱有闲有耐心吃药,不是一种福气吗?所以古人才说“医生才、病人福”。所以,我从不敢认为治好病人的功劳属于我,我只是一个媒介,把古圣先贤对后世子孙的关爱表达出来。而像这位流眼泪的老先生一样的无数患者,却一次次的让我在心头荡起对古圣先贤以仁术定义医学的敬仰,每思及此,我的眼泪也忍不住要在眼里转上一转了!

这正是:今人何曾益古人,哪知前贤虑患深。留得长沙一线在,古方依旧泪今人!

以临证故事讲述医理,这里是中医临证故事,谢谢您的阅读转发,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孙巧校审:牛亚松赵玉聂方圆朱晴文终审:道济轩主马昆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