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请二位新人印下手印。”“这是已经生效了吗?”9月7日,到婚姻登记所登记结婚的徐女士睁大双眼看着坐在她身旁的先生,眼眶有些湿润……无论在哪个年代,结婚这件人生大事,都是神圣而有仪式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嘉定人的婚礼不断“升级换代”,也印证着嘉定人一路走来的小康之路。
婚俗:从传统到新式,从“复制粘贴”到彰显个性
嘉定的婚俗与江南地区大体相同,其程式相对稳定。嘉定区*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会员、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慕祥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结婚的人家都会在客堂中挂堂彩,讲究的人家会把整个客堂四面都挂满。堂彩以中国红为底色、用五彩锦线刺绣而成,色彩鲜艳。而在最隆重的迎亲环节,男方家会准备旺盆,烧得红红火火。“新娘子下轿,得过火盆,伴随着丝竹乐队进门拜堂成亲,那场面十分热闹。”陆慕祥说。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社会开始提倡节俭,迎亲的花轿、丝竹乐队消失不见了。陆慕祥在年结婚,爱人在几个小姐妹的陪同下走路到了自己家,“看起来像是个女宾队伍。”陆慕祥回忆:“嫁妆是用农船搬来的,有1个大衣橱、1个五斗厨、4把椅子、8条被子和1辆自行车,在当时来说,算是一般水平。”不仅如此,婚礼仪式也更简单,没有拜堂仪式,家里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是司仪讲讲话就算礼成了。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房也从平房变成楼房,“搬嫁妆”这个概念逐渐淡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衣食无忧中成长的一代也慢慢走进了婚姻,这个群体个性更张扬、思想更开放,西式婚礼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而现在的婚礼,大多交由婚庆公司一手操办,新人从被动选择婚礼方案,到现在主动提出需求,从复制粘贴式的酒店婚宴,到现在草坪婚礼、花海婚礼、海底婚礼等个性化婚宴,一切皆根据自己的喜好。
婚宴:从吃饱到吃好,从精细到情调
结婚不止有仪式,“吃喜酒”也是重要一环。乡下农村办喜宴,从解放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段时间,普通人家8个冷盆或者6个冷盆,大菜一般是8个,条件好点的10个,再加2道点心。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婚宴提倡节俭,一般不超过10桌,不过这时候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冷盆改为什锦盆,后又流行全鸡全鸭四囫囵。“我结婚的时候一共摆了16桌。”几十年过去了,陆慕祥还是记得清清楚楚。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了创新改革,冷盆改为单盆,有6单盆、8单盆、10单盆。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食材从白锦虾、基围虾到台湾草虾、斑节虾,再到鱼翅、海参,花样不断翻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婚宴有了质的飞跃,从吃饱吃好到讲究精细、情调,婚宴上的菜式琳琅满目。不仅如此,婚宴的场地也从自己家里搬到了农村会所或是大饭店。“现在的宴席规模都在30桌左右,吃的东西也不再限*定本地特色,酒水从自酿米酒到高端白酒,可谓今非昔比。”陆慕祥说。
婚礼:从复杂到简约,从“走秀”到走心
最近几年,嘉定人的婚礼又有新变化。
“从前选择婚庆公司策划筹办婚礼的新人,大多是被动地选择婚庆公司的方案,基本上有个形式就算完成了这件人生大事。最近3年,婚庆公司和新人开始一起策划个性化的婚礼。”关雷是年进入婚庆行业的,现任某婚礼公司策划,每年由他接手的婚礼就有上百场。关雷告诉记者:“以前的婚礼仪式过长,像是‘秀场’,婚礼应该把重心回归到新人本身。”
年,关雷及其团队逐渐简化婚礼仪式环节,开香槟、点烛台、切蛋糕在策划案中不再出现,他们开始从新人的故事中挖掘婚礼主题。新人也会从网上寻找灵感,他们自身就是婚礼的策划者,与婚庆公司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婚礼。
让关雷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9月份的一场婚礼,服务的那对新人要求挺高。当时新娘要求场景的色系是水蓝梦幻色,“我们一般会用系统原有的颜色供新人选择,几分钟就能搞定。”关雷回忆,而那次光是颜色调配就花了近一天。后来关雷了解到,这对新人本身就是设计师,对于色彩的敏锐度很高。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求logo要体现品味、字体要用手绘……前前后后准备大概花了20天,最终在新人的“高审美”“严要求”和团队的积极配合下,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婚礼。
现在的新人不仅“抢”策划的饭碗,有些甚至还争当“表演嘉宾”。“这年头没点才艺都不敢结婚了。”关雷笑道,这代人不再“扭捏”“胆怯”,“敢想敢做”才是他们的标签,“新人秀才艺”已成为婚礼的重头戏。足可见,现在的婚礼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呈现。
上观号作者: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