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longago,我提过一嘴,考虑到孩子读书需要,换了套改善房。
然后,就经历了令人痛不欲生的设计装修流程,中间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最后完工……
可能是过去一年,从生活到工作,从行业到地区,从国家到世界,感觉诸事不顺,我一届屁民,却患上古代士大夫的臭毛病,喜欢心忧天下,难免容易EMO。
但冷静下来,理性思考,发现EMO也没错,根据现实盘逻辑,就是很难让人对短期未来感到乐观……
就拿装修行业来说,这是我第三次负责家装,对比第一次家装,十多年过去了,行业积弊没什么改观,10多年前装修给客户带来多少烦恼和痛苦,如今依旧。
可能未来5-10年,中国家装行业,还是不会有质的改观。
就像我不认为中国理财行业,很快会有质的改观。
装修为什么那么麻烦甚至痛苦?
不仅因为装修很费钱,还要费大量时间精力,影响你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心情。
很多行业都存在不可能三角:省钱、省力、获得良好体验和满意结果,三者只可取其二。
但在装修行业,即使你愿意花大价钱,请名牌装修公司和一线品牌供应商,明知会被割韭菜也不在乎,只求省心省力还效果良好,也不一定能做到。
这是我的切身体验。
为什么?
因为信息不对称。
家装涉及到太多专业知识,从设计布局到施工细节,从材料、工艺、品牌的选择,到每一个工序的先后顺序,非专业人士不可能短时间内精通。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办一次婚礼,都是白纸一张,几乎不可能成为回头客,婚礼消费属于超低频甚至一次性消费,不割你割谁?
这道理,旅游和装修行业也一样。
房价那么贵,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次装修机会?能积累多少经验?
只不过婚礼和旅游服务相对简单透明,旅行社能玩的猫腻无非低价吸客再带到指定商店高价购物,普通人一点就通,非要贪便宜+无脑买买买,也是活该。
但装修太复杂,除了家电,几乎没有能完全标准化的服务和商品,都需要定制。
这里漏水了,那里要补漆,这个墙角要怎么处理一下……
同样是中央空调出风口,有宽边、窄边,还有最好看的隐藏式。
即使隐藏式,还分木工阶段的(和石膏板同时预埋)和油漆阶段的(上腻子之前预埋),外形都不一样。
同样是玻璃,白玻、灰玻、超白玻、长虹玻璃……各自有什么优缺点,价格谁更贵,能贵多少,普通人谁搞得清?
同样是踢脚线,有传统木质,还有金属、石材、PVC……
同样是金属踢脚线,还分不锈钢和铝合金,请问哪个更好?
同样是白色不锈钢踢脚线,又可以分成很多种“白”,象牙白、珍珠白、古董白、乳白……
木材、石材、钢材、漆、灯具、花洒、淋浴房、水槽……样样都有门道。
比如石材还分大理石、岩板、玻化砖和普通釉面砖,价格迥异,各自适用不同地方,甚至连电线、水管、插座、硅胶、角阀这种辅材都有各自猫腻。
很多设计图上非常完美的理念,实际施工时,可能因施工工艺不行,也可能因前期施工没考虑周全,要么无法落地,只能放弃或修改,要么效果差强人意,结果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以至于我这种非常好学的非专业人士,也有大量知识盲区,很多专业知识和注意事项,只有亲眼见证施工全流程后,才会恍然大悟,脑中形成完整的图式,原来这么回事。
但无知导致的遗憾,已无法弥补。
所以才说,“装修是遗憾的艺术”。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陷阱,无论婚庆还是旅游,套路都不复杂,只要有心,国家很容易设立行业标准,进行行业强监管。
但装修天然的非标性和复杂性,使国家制定标准只能“划底线”,不能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在此之上林林种种的坑,不可能为消费者完全规避。
靠行业自律,良币驱逐劣币,能改变吗?
很难。
本质上说,家装行业只需要四个利益主体:工厂、供应商、设计师、施工人员。
先是设计师根据你的需求设计方案,然后是工厂生产建材,再通过供应商(或卖场、电商等渠道)把货送到你手上,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把原料变为成品。
当然,如果你有门路,可以直接找工厂,连供应商那一“刀”也省了,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没这本事。
装修公司的存在价值,和旅行社一样,无需亲自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师),再去订机票、酒店、门票、导游(材料+施工),它帮你打包搞定,拎包出游。
老百姓装修需求那么大,却普遍觉得装修公司收费贵服务差,是不是我们的血汗钱都被装修公司赚走了呢?
我看了仅有的2、3家上市装修公司最近3年的财报,利润率极低,普遍低于5%,有时还能全年亏损,惨不忍睹……
反过来想,装修公司如果真那么赚钱,为什么不大规模上市融资,老板提前变现呢?
因为你不配。
无数中小型装修公司,不仅营收和净利根本入不了证交所法眼,财务上也不合规(赚钱越难,越有逃税冲动),甚至自己一年到头,到底赚了多少钱,可能也是一笔糊涂账。
乍一看,客户交给装修公司的钱,一部分进了上游供应商口袋,一部分进了下游设计师/施工人员口袋,装修公司本质就是个串联行业的中间商,两头吃差价,剩下的都是毛利,可为啥装修公司没大家想的那么赚钱呢?
因为缺乏议价权。
只能别人吃肉,自己喝汤,两头受气。
为啥缺乏议价权?
因为规模不够大。
即使一线装修公司,一年可能也就一万个客户,但上游一线品牌,一年全渠道能有几十万客户。
因为一个细分品类中的一线品牌就那么几个,说起开关面板,能喊得出名字的无非西门子、施耐德、西蒙、霍尼韦尔、松下、公牛、德力西这几家。
再想想防水涂料,除了上市公司东方雨虹,你还想出第二个名字吗?
但装修公司何其多,自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所以有野心的大型装修公司,一定会想方设法往上游挤,定向收购/控盘某些细分品类供应商,比如水泥、乳胶漆、电线管、地暖线管……
问题是,大超市可以找不知名小厂代工贴牌瓶装水,降本增利,但没法贴牌茅台,消费者不会买账。
但如果一家装修公司,一年能有几十万客户,面对供应商就会强势很多。
为什么装修公司获客那么难呢?
因为行业太乱,缺乏标准,老百姓一谈起装修公司,就像保险代理人一样,普遍观感不佳,觉得都是割韭菜的,没有一家龙头装修公司能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优质口碑,形成独特的品牌护城河。
获客困难,为了生存,只有华山一条路。
疯狂打广告,参加各种家博会,咬牙入驻房租贵得吓人的红星美凯龙等高档商场,玩各种套路,号称送这个,送那个,限时特惠……
上海最近在发消费券,甚至有装修公司打擦边球,说上海在发“装修消费券”,数量有限,赶快电话咨询,真该反手一个举报!
广告里宣传的,都是我们如何专业,如何真诚,如何良心,深刻理解客户烦恼,完美解决需求痛点,还把价格打到很低,比如“10万元一价全包”,
心里的算盘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先把客户勾上船,装修到一半总不能半途而废,临时毁约也会徒增成本和麻烦,等后来客户发现预算严重超标,原来你之前说的10万块这也没说,那也没算,就有被蒙骗的感觉,自然气不打一处来。
有些割韭菜割太狠的下三滥小公司,客户发飙后,还会用各种手段,骚扰恐吓客户。
这么多年来,装修公司一直用这种套路忽悠客户,互联网时代,久而久之,整个行业口碑就不行了。
……
行业口碑不行,消费者缺乏信任,无从选择——
企业获客困难,恶性竞争——
下游获客成本(广告营销)和运营成本(人力财务)水涨船高,上游又缺乏议价权,导致利润微薄——
利润率不足,知道问题在哪里也没钱解决,既无力向上游挺进,控制原材料成本和质量,又无力控制下游施工队施工质量(装修公司养不起工人,接到客户订单就外包给半独立的施工队长,施工队长再拉几个老乡来干活),
也无足够人力长期细致跟踪服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个公司委派的“免费”监理同时要负责大几十个工地,根本忙不过来,只能客户催一催,动一动,
遇到讲究懂行的客户就各种赔不是,盯进度和施工细节,遇到不懂或没时间管的客户,就各种拖拉敷衍,
很多不懂又没时间的客户,不得不再花大几千请三方监理,舍不得额外花钱的就不能对装修质量要求太高,差不多就行了
——结果行业口碑继续下行,消费者遇到装修头痛欲裂。
如此恶性循环。
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也都有睿智良善有职业道德的从业者。
很多业内人士深知行业积弊和客户痛点,一直希望尽自己所能,努力改变行业现状,从销售导向,真正转变为客户需求导向,完全站在客户立场上思考问题。
问题是,再有职业道德的人,也要恰饭。
家装行业分散度比房地产更甚,开发商里至少还有万科这样的品牌,但没有哪家装修公司有这样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如此重大的一锤子买卖,你怎么找到潜在客户,又怎么让客户信任你?
绝大多数普通客户,既不懂家装,又舍不得多花钱,就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走前期报价便宜+中途不断加塞项目费用的套路。
真要童叟无欺,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完全站客户立场考虑,成本就会很高,一上来报价就会把绝大多数客户吓退——人家报价20万,你为啥报价30万?
你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和人家不一样,可装修猫腻太多,普通消费者根本“不识货”。
毕竟,打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漂亮口号,收取高价装修费,结果装修材料和施工效果差强人意,大赚黑心钱的同行,也不是没有。
我能想到的治标方法,是大规模推进精装修交房,从源头切断客户烦恼。
但问题有三:
一是精装修房屋统一模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格只能趋向于大众主流(平庸),有个性化装修需求的客户,怎么办?
二是精装修交房虽然更易标准化,但还需国家强监管,否则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怎么办?赶工期导致装修质量受损怎么办?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些年新交付的精装修房,没过两年就成水帘洞的新闻还少吗?
三是中国房地产大跃进时代结束了,未来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交易会占主流,如此庞大的存量房市场怎么办?
家装行业利润最丰厚是最上游品牌厂商,其次是中游渠道供应商(比如各级经销商、红星美凯龙、百安居、淘宝天猫58等)。
随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年轻劳力越来越不够用,特别是大学毕业坐过office的白领,充其量开开滴滴送送外卖,让他“职业降级”,改行做苦逼又危险的重体力装修活,基本不可能,所以装修最大的成本,不是材料,而是人力。
欧美澳新都这么走过来的,人家普遍住大house,那么大的面积,请不起专业装修公司,所以普遍有百安居/宜家买建材,回家自己动手装修搭建的被动技能。
未来装修行业人力成本只会加速上涨,甚至在共同富裕大环境下,装修人工费增速还会超过教育、医疗费用。
国家已经让那么多教育培训机构没饭吃了,未来会有更多医药医疗公司利润大降,但国家会乐见最辛苦的一线装修工人收入大幅上涨,切实推进共同富裕。
所以,如果你儿子不是读书的料,但能吃苦,不妨让他学个电焊工啥的?
如果你儿子是读书的料,也可以考虑学建筑设计。
90-00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普遍大幅提升,不愿将就,很想居住在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中,未来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以上这些,都会持续提升装修客户的刚性成本,压缩装修公司的利润……
……
家装行业和理财行业真挺像。
16年前我入行时,就在说理财行业未来会有大变化,从产品销售导向转变为客户需求导向。
口号喊了16年,今天我们这行变了吗?
因为我们这些独立第三方理财自媒体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确变了。
我们这些自诩独立第三方的理财师,一样要恰饭,如果客户不愿为我们的专业服务买单,我们还是只能靠销售佣金过活。
遇上世道不好,客户普遍亏钱,比如当下,一样会对你心生怨恨。
同样因为信息不对称,客户不懂那么多专业理财知识,他只知道,我信你,你却让我亏钱了,所以你是割韭菜的大骗子。
我们只是理财市场边边角角的小鱼小虾,传统银证基保信才是理财市场中流砥柱。
各种各样的投顾/理财师,嘴上说的都是为客户着想,但你收入来自理财产品销售提成,而非客户直接额外掏的投顾/理财服务费,搞到最后,还是变着花样卖货。
我在银证基保有很多朋友,大家普遍很无奈,一层层KPI压下来,你想完全凭借道德良知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服务,替客户着想,结果很可能自己利益受损……
也有少数特别有职业操守的同行,我非常敬佩,问题是这种人/公司的经营理念是“逆人性的”,很难做大。
能快速做大的,多少都忘了初心,实际又回到装修公司道路上——嘴上喊着不忘初心,实际上呢?节操值高的,还会犹豫挣扎,左右为难,既想真心为客户服务,又想把公司继续做大,赚更多钱,节操值低的,又回到销售导向。
我入行16年,人一生职业生涯,能有几个16年?
未来10年,中国理财行业真会完成我梦寐以求的从销售导向向客户需求导向的根本转变吗?
可能是我老了,我不知道。
……
年,晚清高官+学者梁济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
当时已是北大哲学教授的儿子答:“我觉得是在一天天变好"。
梁济点头应道:"能变好就好”。
3天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
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
儿子晚年写了本书,书名就是父亲的遗言——《这个世界会好吗?》
儿子名叫梁漱溟,和冯友兰、钱钟书一起,入选了我的《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名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