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也是经常遇到糖尿病患者的。因为心血管病人要筛查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所以,遇到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都要筛一筛糖尿病,这是必须的。
结果,就筛出糖尿病或者是糖代谢异常的。有空腹血糖高但不够糖尿病水平的,医学上叫做“空腹血糖受损”;有餐后血糖高不够糖尿病水平的,医学上叫做“糖耐量减低”;还有空腹、餐后都高、都没达到糖尿病水平的。
这么一来,患者会觉得,怎么一查都是病啊?高血压、冠心病还没治好,怎么又得上了糖尿病了?
因为这些病,“三高”、冠心病、糖尿病常是相伴发生的,有共病的基础。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运动,体重超重、肥胖,饮食油腻、多甜食或者过咸,还有吸烟饮酒,再加上生活不规律,身体里的代谢就紊乱了。高血压、高血脂发病增多了,高血糖、糖尿病也明显增多了。
除了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病还和基因有关,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
研究就发现,亚裔人群得糖尿病的风险比高加索人增加60%。在中国人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易感基因,检测这些基因,还可以用来预测糖尿病。
早先说起来为什么现在得糖尿病的人多了,用基因来说就是咱们的基因里有“节俭基因”。
在贫困的时候,这些“节俭基因”可以想方设法地把能利用的食物尽量变成营养物质。可是,这些年生活快速改善了,“节俭基因”却没来得及改变。结果,食物丰富了、体力消耗少了,营养物质就超标了,肥胖和糖尿病就增多了。据说,这种基因的改变需要经历几代人。
这么一来,物质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体力活动减少,肥胖人群增加,再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不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等因素,代谢性疾病就增多了。
而我们身体里的“节俭基因”没来得及跟上生活方式的改变,防病又没跟上趟,糖尿病的发病就大大增加了。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到了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就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就到了10.4%。再从到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再次调查,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2%,又增加了。这样算起来,我国的糖尿病人就有1个多亿。
咱们成年人得糖尿病,90%是2型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是因为胰腺里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有缺陷,分泌胰岛素跟不上趟,该分泌的时候没有及时分泌;胰岛素抵抗是说身体里的组织细胞不听胰岛素的指令调控,不好好利用代谢葡萄糖,所以血糖就升高了。
在糖尿病之前有糖尿病前期,就是血糖有所升高、但还没到糖尿病的程度,可以是“空腹血糖受损”;也可以是“糖耐量减低”,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果在这个时段发现、加以干预,就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所以,糖尿病要早筛查。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如果首次筛查结果正常,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筛查主要是查血糖。但是光查空腹血糖容易漏诊。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是“糖耐量减低”的餐后血糖升高。所以,筛查时不光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不一定非是餐后2小时,可以查不管吃饭后多久的“随机血糖”。
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者随机血糖≥7.8mmol/L,就建议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了。
在糖尿病前期,早防早治可以延缓和减轻2型糖尿病的发病。
我国大庆地区就进行过干预研究。对于糖耐量减低的患者,推荐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等。这样干预6年,就可以使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位数时间推迟近4年,使30年随访时累计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9%。
在糖尿病前期进行药物干预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比较充分。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