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看完民国时期的一场婚礼才知道,老北京人结
TUhjnbcbe - 2023/4/8 9:22:00

“小姑娘,做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锭,桃红裙子扎金凤;绣花鞋,蝴蝶儿梦……”——北京童谣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只有结婚才能组建家庭,传宗接代。对于女人来说,正如童谣中所唱,结婚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人生大事——结婚

我们现代的女性,通常是二十几岁后才步入婚姻,甚至有些人终身不婚。然而,相比于现代女性而言,一百年前的中国女性结婚的年龄普遍要早得多,所以,才有了北京人以童谣形式对做梦的小姑娘进行诙谐的调侃。

童谣所唱的“梦见婆婆来下定”,所谓“下定”也叫“放定”,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订婚。“下定”,指的是下定礼,是传统汉族婚姻“六礼”中的“纳征”,是婚礼中重要的程序和礼节。

一说起结婚的程序和礼节,很多当代青年就觉得头大,然而,如果了解民国时期北京城的男女嫁娶流程,人们顿时就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幸好我们没生活在那年代……“

作为几代封建帝王的建都之所,从清末到民国,北京民间的结婚仪礼,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的礼仪程序,可谓极其奢华,充满了繁文缛节。

与中国的众多地区一样,北京传统的婚俗也要遵循儒家所谓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俗仪礼形式也通常只与男女双方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往往是家庭财产、社会地位、门第的标志。

那么,一个民国初年的北京小伙儿要娶上媳妇儿,都需要经历哪些流程呢?

保亲

试想一下,某一天,十四五岁的你放学或者外出玩耍回到家里,看到家里来了个陌生妇女(或者平时不怎么见的亲戚)正和你的父母聊着什么。陌生女人见到你后,一顿上下打量,然后露出一脸慈祥的微笑,继续和你父母进行神秘的交流。

那么恭喜你,这大概率上意味着你的父母已经开始为你张罗婚事了。你见到的这个神秘的女人,正是为你“保亲”的媒人。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时,一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亦称为“执柯”,俗称“说媒”。

此外,社会上也有专门以说媒拉纤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也就是所谓的“媒婆”。媒婆们腿脚勤快、嘴又巧,见到谁家青年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就会主动上门,为之说媒。有时一档子婚事,有两位媒人,即男女双方各有一媒人,各自介绍各自的;也有只是一个媒人,两头说合的。

戏剧中的媒婆形象

经媒人介绍,如果男女双方父母都同意了,首先要过“门户帖”。就是两家各用一红纸折子,上书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职业等,令媒人互相传递。这便是《仪礼》中所说的“问名”。

随后,你父母就要择吉日即去女家探视。上层府第主要是查询是否与自家门当户对,其次才是姑娘的德才和容貌;一般门户主要是看女方家庭名声,家产是否殷实,有无生计,从事何等职业,姑娘品貌是否端正,身体是否健康,是否能操持家务,最好是“上炕一把剪子(会做针线活),下炕一把铲子(会做饭菜)”。

女方父母也会“相姑爷”。有明相的:你会在媒人的陪同下,到约定的地点去见未来可能的老丈杆子和丈母娘,也有可能见到未来的媳妇儿。也有暗相的:媒人将你约到庙会或者戏园子,女方父母(有的带着闺女)暗中观察你。这其实就是看你相貌是否端庄,身体是否健全。

合婚

如果经过互相查访、探视,双方的当家子对彼此均无异议,就要过“八字帖”了。就是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各用一顺红纸的折子书写上,然后去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谓之“合婚”。

男女的“八字”须写在红折子上

我们现代人看来这纯属封建迷信,但它却是旧时结婚必经的手续。如果男女八字不犯忌,这门亲才能往下走。如果男女“命相不对”,这门亲事就要被断散。如若有个别硬要成婚者,也不是不行,这就需要暗中多给命馆先生一些钱,令其在某方生辰年、月、日、时上略作改动,使之“命相相合”,这就“破解”了。

放定

“放定”,我们前面介绍了,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订婚。如果你们男女双方经过了命馆的推勘,被合成“上等婚”或“中等婚”,人们便认为,此是“天作之合”,可以联姻,随即找个“*道吉日”放小定。

“放小定”,通常是男方给女方一个或一对金属戒指,让女方戴在手上。这是表示“罗敷有夫”之意,同时,也是祝愿她指细手巧,将来会做针线活计。但还不规定迎娶的吉期。

如果你要讲究一些,那么在放小定时要送女方首饰四样,金、银、银质包金不等:

一、戒指一个或一对;二、镯子一对;三、耳环一对;四、颈圈一个。

放小定

不要以为这都是为了展示你的财力的,其实这四件套背后象征着男方以“家法”约束住未来的媳妇儿,意在使其过门后稳重。如果你们家是满人还得要送“如意”一柄,以示祝愿。

此外,还要送些“大八件、小八件”之类的糕点,通常都得用点心匣子包装。请你切记,别用过年过节那样的蒲包,因为蒲包意味着“稀松平常二五眼”,这在婚事上犯忌,也不严肃。

少女在订婚后,多会改变头型发式,过去少女留辫子通常不扎辫根,但是一过了小定,辫子就要扎上红辫根。有的少女留所谓“三道帘”,鬓角下垂,但受小定后,则要剪成齐眉穗。

男方下的定礼,一般多是托由媒人送过去。但如果双方的家长是老亲旧友的话就不必了,男家自己送去便是了。

小定过后的两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你们的亲事也就已成定局了,那就要“放大定”了。这时候,通常放大定与通信过礼就合并了,通信过礼就是所谓的“纳征”、“请期”,也可以说是下聘礼,通常在迎娶前的百天举行。

老北京的聘礼以“抬”计

过去的民间,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也多是在放大定时进行。有些嫁女儿的父母,甚至将女儿如同商品一样公开要价,有时双方还会讨价还价,这举动未免让人寒心,完全是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北京过去也有在放定时索要重礼的,但毕竟是身为“首善之都”,嫁娶时在放定环节上意思意思就行了,女方一般也不强求。毕竟女儿嫁过去还要过日子,若是定礼要得恨了一来女儿难免在婆家受气,二来让街坊邻里知道后难免被指指点点。

“请期”就是要商定个结婚日期,这个日期要格外谨慎,不仅要挑个*道吉日,还要避开女方的经期,防止“红马上床,家败人亡”。

过礼仪式要在上午举行,礼物的数量要是双数。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后,要将受到的茶食点心、龙凤喜饼等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分给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朋好友,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女方“陪奁”

按照老北京的旧礼俗,女子出嫁的头一天送嫁妆,多在下午举行,所谓的“早礼、晚嫁妆”。到了日子,女家会请四人至八人,雇来抬夫,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谓之“陪奁”。数量上呢,原则上以男方下定礼品数量的一倍之数还礼。

女方的嫁妆通常有衣服、鞋帽、子孙箱,还有八仙桌、梳妆台、三条案之类的家具,还就几件必不可少的物品:盆景一对,帽镜一座,座钟一架,掸瓶一个(内插鸡毛掸子),烛台一对(上插红烛),“长命灯”一盏,茶叶罐一对,帽筒一对,花瓶一对。此外,还有脸盆、脚盆、尿盆(俗呼“夜净儿”)、“子孙盆”(洗骑马布的),是必须要有的。那时称女人出嫁必须有三宝,即“夜净儿”、“子孙盆”、“长命灯”。

迎亲准备

迎娶在北京叫“迎亲”,这是结婚这一套流程最重要的一天。因此,男方的一切势派、排场,均在迎娶仪式中集中地表现出来: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气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北京童谣》

民国时期的老北京人办喜事儿,除非是房子不够大才上饭庄子,否则一般都喜欢在家张罗,也是图个喜庆热闹。即使家里拥挤,也没有向亲友邻居借房的,因为“宁借人停丧,不借人成双”。

在家办事,就必须给前来贺喜的亲朋设座,招待酒饭。那么,照例就要搭喜棚,也叫“酒棚”。在北京,办大事的“酒棚”,一定要搭得讲究,因为这是你一棚喜事的“门面”。

讲究的喜棚,四周要做出廊子,棚顶要有“天井”透光;棚内外,凡能看到的梁柱、杉篙,均裹以红布;棚中的地面上,铺有红毡或地毯。置身棚中,与室内无异。当时还没有电灯,棚内多是悬挂水电石的“汽灯”,因此,照明问题也基本能解决。

如果你想再讲究点儿的话,棚口和大门都要饰以红、*两色或红、绿两色的彩球;有的则用红、绿、*三色,取的是“连中三元”之意。大门两旁则必须要贴上红纸金字——“喜”字。男方娶媳妇儿贴双喜字,女方聘姑爷则贴单喜字。

大门布置

如果你还要更讲究,则需在大门、二门门框上贴喜联。如“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则是“天作之合”或者“龙凤呈祥”。

还有个叫“亮执事”的关键环节,亦或叫亮轿。就是在迎娶之日,早上喜轿铺便将全部执事,如旗、锣、伞、扇等以及轿子,在门外摆开。讲究的有迎亲头天,也有头三天就亮执事、亮轿的。

大门以内,二门以外,摆设专为供给招待亲友用水及茶具而设的摊子,叫“火壶茶会”。如果是祖上有功名的家庭,还要将祖上的功名牌、万民旗、万民伞,或者是民国时期的锦旗、锦标等张开,立于前院甬路两旁当做仪仗,借以炫耀门庭。

喜房,也就是新婚夫妇拜天地,坐账的屋子,通常设于正厅的东套间。这好理解,古人有左比右大之说,屋子坐北朝南,东就是左边,所以主人都在正房的东屋,请客也叫“做东”。

洞房供奉的“天地爷”

喜房所有的窗户都要用红布帘遮挡起来,房中设一张“天地桌”,围上大红缎子刺绣着鸾凤和鸣的桌帘,供上“百分”(天地爷与诸神的像册)。桌上设有装着小米的木升一个,当作香炉,外面还得贴红纸的喜字,还要摆设专门做祭祀之用的蜡扦一对,下边要压着*钱、千张、元宝全份的“敬神钱粮”。桌上放着柳木箭、马鞍、桃木弓、新秤杆(挑盖头用的,要用红纸包裹)、宝瓶、苹果、胭脂等,这些新娘入洞房时的礼仪上的用品。对面炕上的铺垫一律用全新的,墙壁用纸糊的四白落地,贴上红色的双喜字,地上则满铺红毡。

除此之外,喜房要专门指派人打理,因为要避凶趋吉,一般人是不能随意出入喜房的。

迎亲仪式的总主持是“娶亲太太”,作为娶亲太太,是要求条件的:

必须是“全福人”(即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弟女),因此,亦有“全福太太”之称;必须是懂得迎娶礼节,会应酬的外场人;属相不准与新郎、新妇相克。除了“娶亲太太”,你还须请四名至八名“娶亲老爷”,路上陪着新郎官。此外,要找一个小男孩给新人提拉盖头,照例是用一块红布将盖头包上,临“发轿”时交给这个小男孩儿,大人总要叮嘱孩子,途中不要将盖头倒手,不论左右手提,都要一提到底。倒手,也就意味着新媳妇儿将来要改嫁。

除此之外,还得找个小男孩儿提“金银水壶”,就是从男家带一壶水,倒在女家的水缸里;再从女家打一壶水,带回来,倒在男方水缸里。此举有借水得财、互相带财发家的意思,所以谓之带“金银水”,有男女两家人财两旺的寓意。

发轿迎亲

等男女宾客落座就餐后,迎娶仪式正式开始。这时,茶房会向“娶亲太太”请示:“何时发轿?都忌什么属相?是正响房,还是倒响房?”

所谓的响房,就是找一个小男孩在喜房里打三下大锣,意在驱逐一切邪祟。响房后,谁也不准再到喜房里去了,以免犯属相。正响房是在新郎发轿之前举行;倒响房是等娶亲回来时进行。一般人家都采取倒响房,因为宾客出入喜房上不好掌握。

迎娶仪式开始后,娶亲太太先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此刻,新郎官儿袍褂齐整,低头坐在炕沿上,等到娶亲太太召唤后,去给天地爷磕三个响头。这时,茶房便高声喊道:“娶亲太太上香啦!”听到号令后,院内会敲起一阵猛烈的对锣,鼓乐齐鸣。

然后,由茶房托一铜茶盘,内放历书一本,红灯花一盏,小镜子一面,苹果一个,芝芭香一支,请娶亲太太到门外“照轿”、“熏轿”,意为驱逐妖邪。再往轿子里撒一些荔枝、枣儿、栗子、桂圆、花生之类的“喜果”。

最后,娶亲太太盘腿坐在轿内,不放轿帘,谓之“压轿”。新郎官和其他娶亲官客以及提盖头或提“金银水壶”的小孩儿一同乘上轿车或四轮马车,新郎落轿后,鼓乐仪仗声四起,就此出发迎娶新娘。

迎亲队伍中的唢呐匠

当你的迎娶行列到达新娘家街口时,首先要鸣锣,女方听闻锣声后,即将街门紧闭,为的是避避煞气。此时,娶亲官客会陪同你开始叫门:“开门,开门,别误吉时!”

这时候女方宾客通常会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奏些喜庆的乐曲。等新娘子穿戴梳妆完毕后,有人会喊道:“合页开门!”

开门时,女方有负责人顺手会“撒满天星”,就是撒铜钱,或者茶糖之类。随后,娶亲太太、娶亲老爷们陪着你到女家客厅,道“大喜”。接受祝贺者回答“同喜”!这时候你要向老丈人、老丈母娘一叩首,谓之“谢亲”。

然后,娶亲官要将女方为新人准备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用得碗筷“偷”过来,一般情况下,担心娶亲官大意,女方的茶房会提前将碗筷送到娶亲官客手中。

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见面略加寒暄后,女方会摆上酒席,娶亲官落座,女方有人作陪。但是,这只是礼节过场,碗筷都用红绳绑着,并不能真正吃喝。入席片刻,女方茶房会喊:“话到礼到啦,娶亲太太告辞啦!”娶亲人员就要起席,每桌娶亲人员照例要掏出红纸包好的“汤封儿”(赏钱)给茶房。

这时候,新娘子要头戴凤冠霞帔,蒙上红盖头,身穿红色薄棉的上轿袄,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这时候新娘哭哭啼啼的上轿,是大吉大利的。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喜轿走后,男家即送来酒席三桌,有两桌是送给你岳父岳母等女方亲戚的;另一桌是送给牵线的大媒的,以表谢意。

新娘上轿参考图

娶亲回家时,要走另一条路,所谓的“不走回头路”。起轿后,宝轿(新娘的轿子)的轿杆要由新娘的哥哥扶着,这是所谓的压轿(压步子)。

这时,如果在街巷内遇上另一档子迎娶行列,正是轿夫们卖弄一手的大好机会。轿夫们这时候相遇,必然为之“斗法”,北京人管这叫“放份儿”,即互相显示技巧高低。

这时,双方的轿夫们会放慢脚步,两眼前看,把腰挺得很直,到两伙轿子走至一左一右,互相交错时,轿夫们的步子迈得就更小了,甚至是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以力求绝对平稳。这样,不但为自己所在的铺眼儿增光,更是向迎亲的东家讨赏的绝佳条件。

返程途中凡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男方娶亲人必须手拿红毡子将宝轿遮住,意为“避邪”。如果遇见有出殡的,娶送亲人员均须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通材)啦!”

临近家门要鸣锣,喜轿临门后,有的也要关会大门“避避煞气”,然后,宝轿从院内设好的炭盆上徐徐抬过,寓意烧去一切不吉利,新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宝轿一直要抬到正房堂屋门口,须堵门停下,轿子与上门楣如有空隙,要用红毡子堵严。

随后,新娘手抱宝瓶下轿。所谓“宝瓶”是一个木质金漆的瓶子,瓶内装上大米、小米,谓之“金银米”,上蒙红布,用花红线扎系。然后,新郎官象征性地射三箭,谓之“桃花女破周公”。然后,新娘跨过木质金漆的马鞍(因“鞍”与“安”同音,象征着平平安安),从红毡子上步入洞房。

跨过马鞍,平平安安

入喜房后,娶亲太太马上给新娘“开脸”。就是擦胭脂抹粉,表示新娘从此由少女变成少妇了。随后,即在娶亲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同行三叩首礼,谓之拜天地。拜罢,送神,由茶房将香根请下来,连同神纸、敬神钱粮,一起放在院内的钱粮盆里焚化。鼓手奏清音,由此遂告礼成。

洞房

入洞房后要“坐帐”:你和新媳妇儿要双双坐于洞房的炕沿上,你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有的在洞房里真支上帐子,把新郎、新妇遮在里边闷一会儿,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后,把帐子一拉,谓之“撤帐”。

然后,的流程是“初会”,俗称“露脸”:就是新郎用裹着红纸的秤杆把新娘头上的盖头挑下,然后将盖头掖在自己屁股底下,这是为了“杀杀女方的暴气”。媳妇儿的娘家人如果懂得这个“老妈妈论儿”的,会提前教她,要将盖头抢过来,避免将来被你压一头。

取下盖头后,你要将新娘头上的绒花摘下一枝,任插一处,意思还“插于上方生子,插于下方则生女”。如果你的家人懂行儿,会让你将花插于“喜神方位”之窗或墙壁上。另外,有的在新婚夫妇坐帐时,还要撒些桂圆、荔枝、花生、枣、栗子之类的喜果于帐内。

洞房“初会”

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满人则叫“子孙饽饽”)、“长寿面”。子孙饺子由女家做好,带到男家煮;由男家制作长寿面。吃时,照例由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接着,便是夫妇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与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说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就是“合卺”之礼。

有的当晚还要摆“圆饭”,也称为“团圆饭”。让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如吃馒头则说是“满口福”;吃丸子则说是“团圆”“圆圆满满”;吃四喜肉则说是“喜喜欢欢”。不论什么吃食,都尽量赋予吉庆的意义,以示祝愿。

最后的流程是“拜三代”(宗亲三代)以定名分,俗称“认大小”,即认丈夫家的长幼。俗说,新媳妇不拜祖,不能成为本家人。所以,有佛堂、神龛的先拈香祭拜神、佛;然后再祭祖。如果家里有祠堂的还要供上“喜包袱”(用红纸糊成口袋,内装冥银,外面写上祖宗的名号),没有祠堂的也要设宗亲牌位或祖先画像,令新婚夫妇叩拜。

中式婚礼拜祖宗

这就是《仪礼》中的“庙见”,也就是对于上述的神、佛、祖进行三拜九叩。之后,再给父母(公婆)等长辈行三叩首礼。对于平辈,一揖即可,唯独对于大姑子,要另行叩首,谓之“高见礼”。受礼的长辈可以给新人一些首饰、衣料、化妆品等作为礼品。

至此,这一天的婚礼才算完,这时候你恐怕早已累的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干些别的了。

礼毕

到这儿还不算完,第二天还要进行“会新亲”,俗称吃喜酒。新娘的一众姑姨、娘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来到姑爷家,无非是来对你的父母说些客气话,以表祝贺。吃酒的时候,新亲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由男家二人作陪。如是新亲来了十位宾客,男方就要以二十人作陪,以示优隆。

新娘三天后要回门(从迎妆起算),回门也叫“回酒”。新婚夫妇坐马车到娘家会亲,见面后,为分大小辈,仍须叩拜。饭后,新姑爷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姑奶奶则要到晚上才能回婆家。民国后期,为节省起见,简化仪礼,多在当天或次日回门。

婚后数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娘家人会馈送食品给女儿。“单九”、“双九”之日还要来走亲。俗理儿讲“单九不算走,双九才算走。”单九走亲了,双九就不能不去。双九过后,娘家会来接新娘回家探视,但不许过夜。北京的习俗是新婚一月之内不许男女空房,必须要双宿双飞。

最后,新娘还得领着新郎携带许多礼物回归娘家,答谢众亲友,每一亲友均答谢双份,谓之“回拜”。至此,你们这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终身大事才告闭幕。

民国开始,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明结婚”开始流行

上世纪初,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的冲击着中国社会古老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北京社会中的新派人物们在结婚礼仪上开始采用“文明结婚”,以此表达自己对新观念的向往。

这一点,我们从鲁迅的日记中就可以看到,早在民国二年(年)时,北京就有举行文明结婚的。尽管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但是,大多数守旧的老年人还不愿接受,“文明结婚”的真正普遍流行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了。

所谓的“文明结婚”,其实也仅指仪式而言。大多数男女的婚事实际上多数仍是由媒人介绍和父母主持的,能自择配偶的人只是极少数。

“文明结婚”,体现在不再去命馆合婚,也不要什么龙凤帖了,而是到纸店、书局或婚丧用品服务社买两张印好了的结婚证书,填上新郎、新妇的姓名、年龄、籍贯,到举行婚礼时,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盖上印就成了。

当然,为了履行结婚的法律手续,男女双方在婚前或者婚后都要去民*局办理结婚证书。日伪期间,办证的地点是市警察局。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

“文明结婚”的典礼可以在家或饭庄子举行,社会上也出现了今天婚庆公司职能的结婚用品店、新婚用品服务社等,可以租赁花马车、花汽车、西洋乐队、礼堂装饰等。结婚典礼的场地布置也接近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式典礼。

迎娶时,不管是花马车还是花汽车都有西洋乐队跟随,到达女方家后,伴娘(也叫伴姑)搀着新娘,手捧鲜花,头纱由两个小孩儿拉着,在《美酒高歌》的西洋乐曲中,踏过红毡子上车。

到新郎家后,新郎向新媳妇儿三鞠躬。新媳妇儿下车后,“文明结婚五色纸”顿时扬起,表示庆贺和助兴,有恶作剧的人,会扬小米、高粱,甚至是麸子等杂物来取笑。

典礼时,身穿燕尾服白衬衫的新郎站在礼案右方,身穿白婚纱的新娘站在礼案左方,拉纱的小孩儿站在后边正中,面向礼案。礼堂右方为新郎的来宾,左方为新娘的来宾。证婚人在礼案正中,右方是介绍人,左方为主婚人。司仪不入礼案席位。每人均佩戴大红牡丹花,下配红缎带,烫金字,以为标志。

西式的集体婚礼合影

接下来的流程跟我们现代人结婚时的西式典礼基本一致,全由司仪掌控。礼成后,摄影留念,然后新人入洞房休息,支客们招待亲友吃饭,新人开始敬酒。

就这么,一场文明结婚结束。

结语

中国传统社会的旧婚姻制度,都是以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实现为目的的,它很少去考虑甚至是根本无视男女的个人爱情这一婚姻结合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贯串在整套的婚姻制度。

一方面,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传宗接代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给子女找配偶成为了父母的神圣责任,也是一种天然的权利。此种思想世代相传,被视为“祖宗家法”,乃“天地之常经,不可易也”。这在老北京的婚俗礼仪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另一方面,旧时的婚礼习俗,也有着实际意义:它用隆重严肃的礼仪,将婚姻关系合法化,舆论上公开化。通过所谓“花红财礼”、“明媒正娶”地办喜事,是为了让亲朋好友们一体周知,对这桩婚事予以承认。此外,也是通过某些仪礼对新婚夫妇进行祝福,盼望他们婚后生活美满,发家致富,子孙兴旺,传宗接代等。

然而,随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开启初步资本化、工业化,西方的文化思想的冲击,繁琐、铺张的传统婚姻仪礼逐渐被人们抛弃。

自古以来,结婚,俗称“红事”、“喜事”就是一套十分严肃、隆重的社会生活仪礼。婚姻仪礼也受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以落后或者先进,对其下简单判定结论,因为它不只是孤立的、个人的事,它也与所处的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状态息息相关。

从民国时期北京人的结婚仪礼来看,它的变化包含了不同社会形态变动的痕迹,也显示出了鲜明的阶级、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1、《北京风俗图谱》——青木正儿,年东方出版社2、《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年北京燕山出版社3、《北平风俗类征》——李家瑞,年北京出版社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民国时期的一场婚礼才知道,老北京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