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生命的10%
刘力红:到年,我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我很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的东北农民创造。
王凤仪老先生
刘力红:他是对我人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撼是触及灵*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生,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生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
进门之后,我傻了眼: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王凤仪老先生在《*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身、心、性。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
《*帝内经》对于这个「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生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
他曾用秤来比喻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他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
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
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
为什么说「怒伤肝恨伤心」?
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