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好在川外公共选修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12月4日,逗乐坊成立十周年庆典相声专场上演。(本组图片由逗乐坊供图)
宋好整理了一下长衫,准备登台的他从幕布的缝隙望向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不禁有些感慨:“回到10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会有那么多人来听我们说相声。”
当天,重庆本土相声团体——逗乐坊成立十周年庆典相声专场上演。台下座无虚席,笑声不断。
人称“坊主”的宋好是逗乐坊的发起人。从成立之初只有一个观众到如今拥有众多“铁粉”,从贴钱表演到在3个剧场驻场,从艺术沙龙到在全国频频获奖,逗乐坊成功突围,让相声这项发源于北方的曲艺在麻辣的重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执着坚守
最冷清时只卖出一张票
“台前幕后有10多个逗乐坊的演职人员,就围着这一个观众转。您还别说,这哥们还真给力,该鼓掌时就使劲鼓掌,该笑时就放声大笑……”
十周年庆典上,宋好把逗乐坊成立之初遭遇的“惨状”,编进了相声里,令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在笑声中,宋好心里感慨万千。时间倒回到10年前,年11月,重庆首个青年相声团体——逗乐坊成立。逗乐坊由一群热爱相声的年轻人组成,他们中,有私企白领、文化馆曲艺干部、高校学生、婚庆主持人等。
宋好是辽宁人,在长春读书时曾在相声前辈马敬伯的指导下完成了相声启蒙,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年1月,他又正式拜重庆相声名家仇小豹为师。河北小伙郭昌盛正在长江师范学院读大三,抱着对相声的喜爱,他也加入了这个团体。
成立第一年,逗乐坊租用南坪一所培训学校的多功能厅作为演出场地,每周六举办一场相声专场。每到周末,郭昌盛就开始了他的“路演生涯”:先坐乡村巴士,从位于涪陵李渡镇的学校来到涪陵城区,再转乘长途班车到重庆主城,单程至少就要花上4个小时。
尽管为了20分钟的演出,郭昌盛得耗费8个小时在路上,但他特别享受在舞台上与搭档说相声的时光。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逗乐坊成立之初,除了亲戚朋友捧场外,演出票房都很惨淡。
最惨的一次发生在年5月的一天。那天,逗乐坊只卖出了1张票。
“我的节目是开场,当得知只有一个观众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郭昌盛回忆,忐忑中,他转头看着镜子后的宋好:“坊主,咱还演么?”
宋好先是一怔,短暂沉默后,斩钉截铁地说:“演!”
于是,演员们硬着头皮为这一位观众进行演出。
加上水电、交通、场租等费用,逗乐坊基本上靠着演员们对相声的执着,掏钱“倒贴”维系演出。这样举步维艰的情况持续了大半年。
“为什么观众这么少?”这是包括宋好、郭昌盛在内的逗乐坊成员那时想得最多的问题。
定制配方
创作麻辣风味的相声
带着疑问,年元旦刚过,逗乐坊的成员便对观众群体进行了分析。
一分析他们才发现,观众大多是北方人。为什么本地人不愿来?
经过反复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宋好和伙伴们终于找到了原因:他们说的大多是传统段子,作品缺乏重庆元素,没有接上“地气”。
找到了“病根”,逗乐坊决定对症下药。年1月,逗乐坊正式入驻位于沙坪坝区文化馆的巴渝书场。
“巴渝书场开演不久,我就抱了5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按照目录把传统相声分配给大家进行本土化改编。”宋好说。一个个充满重庆元素的相声节目,在小剧场诞生了。
他们把重庆火锅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融进了相声。比如,在《大比武》里,一句“我的武功都是跟我师娘学的,你师娘贵姓?她姓秦,因为是师娘,我们都喊她秦妈”,让人“笑出腹肌”。
在宋好看来,重庆话自带幽默感,大量词汇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极其生动。这种“麻辣的味道”应该是本土相声团队的制胜法宝。
此外,逗乐坊还充分运用网络语言、热点新闻制造笑料,这使得逗乐坊的相声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时尚感。如将“奥利给”“逆行者”“凡尔赛”等网络“爆款”融入其中,炮制出带着“麻辣味”的相声。
年轻的样子、逗笑的段子、标志性的长衫、网言时语……这群年轻人用“麻辣”“时尚”的风格颠覆着观众对相声固有的印象,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盛世组合”“萌叔”“绿巨人”等一个个亲切的称谓,也在粉丝中传开。
年至今,逗乐坊频频参加市内外各种曲艺赛事,并多次荣获大奖。宋好凭借着原创相声《乡音乡情》,一举斩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年以来,逗乐坊连续8年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宋好受聘担任年至年重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创作演出了十余个语言类节目。
逗乐坊艺术顾问、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仇小豹认为,正是由于逗乐坊始终秉承“清新幽默、时尚健康”的宗旨,创作和演出并重,方才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土壤丰厚
重庆相声市场承载力正在增强
11月22日,市民张丽和孩子早早地就抢了逗乐坊十周年庆典演出的票。
张丽是逗乐坊的“铁粉”,观看他们的演出有9年了。在家长的熏陶下,张丽的孩子已经开始在逗乐坊接受相声启蒙学习。
在宋好看来,拥有观众才能让相声更好地传承。为了培养更多年轻观众,年2月起,宋好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相声艺术鉴赏”公共选修课,担任客座教师。
此外,逗乐坊还多次进校园演出,并帮助高校成立相声社团。不少校园相声社团的大学生也走进逗乐坊,进行舞台实践。
10年间,逗乐坊迅速“开疆辟土”,于年成立公司,年入驻龙门浩老街龙门剧场,今年,又开辟了重庆首个相声园子——春来茶馆,拥有了自营剧场。演员队伍也从最初的全员兼职,到如今拥有9名全职演员。
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鲁广峰认为,逗乐坊能走到今天,除了自身的执着、节目的创新之外,与重庆这块土壤也密不可分。
“事实上,重庆人并不排斥相声,相声在重庆有历史,也有过辉煌,加上重庆人骨子里的幽默感,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这些都为相声在重庆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鲁广峰说。
抗战期间,以老舍为代表的爱国作家们在重庆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救国的“抗战相声”。上世纪80年代,重庆相声进入*金时代,涌现出了仇小豹、蒋明孝、赵清林、吴健、刘晓*等中青年相声艺术家,重庆市曲艺团相声队进行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白桦、邓小林还登上年央视春晚,一展重庆风采。
重庆观众生性幽默、重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为逗乐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几年,扯馆儿、原声社等民间曲艺社也纷纷涌现,重庆青年曲艺人正用古老的曲艺艺术唱响重庆相声的“春之歌”。
“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更加多元化。”对重庆相声的未来,鲁广峰表示看好,“目前,传统曲艺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大好时期,在*策扶持上我们有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来剧场看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重庆相声市场的承载能力逐渐增强,‘麻辣味’的相声土壤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兰世秋刘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