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乡村振兴在陕西从复兴农业文化遗产到重塑乡
TUhjnbcbe - 2024/8/19 16:22:00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文丨董思齐(方塘传媒市场品牌中心策划总监)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泥河沟村。关于这里的历史文字记载很少,却历经千年,它像一个卫士伫立在黄河岸边,安静地守护着这一方黄土地。

泥河沟村更多的被外界知晓开始于佳县古枣园的成功申遗。年5月,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陕西第一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年4月,古枣园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系统。

尽管由于交通的不便,泥河沟村没能搭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枣树群,使得农耕文明和乡村生态得以延续。当地人介绍,泥河沟村能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拥有“立体种植(在黄河滩地上栽种耐受瘠薄的枣树,枣树林里种上杂粮和蔬菜)”这种古老却很高效的种植模式。古代先民把山地酸枣引入黄河滩地,不断培育,形成了独特的古枣园景观和农艺传统,并将红枣融入到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其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佳县古枣园所传承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同时,对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成为泥河沟村开启新价值时代的重要加持。

1、天下红枣第一村

泥河沟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枣树群。据史料记载,泥河沟村从公元年左右就栽植枣树,现存的古枣园规模空前,面积达36亩,矗立着株古枣树。其中,一株距今多年历史的“枣树王”,被《中国红枣志》誉为“活化石”。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在佳县有一种说法:只有听到黄河涛声的枣才是最好的枣。黄河滩地相对肥厚,背风,自然灾害较少,特有的小气候给古枣树创造了事宜的生长环境。枣树们多代已开始同堂,子子孙孙,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长状态。

佳县有着深厚的红枣文化底蕴。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每年正月,人们都要敬拜“枣神”,祈求红枣丰收。对当地人来说,枣是喜庆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有传说,“日食三个千年枣、能活百岁不显老”。逢年过节、婚庆喜宴都少不了红枣:人们将红枣做成枣糕、枣馍、枣焖饭等传统食品,以示庆贺;长辈们给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人,日子甜甜蜜蜜。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泥河沟村有16个酸枣地方品种,35个枣地方品种,丰富的枣类品种群,展现了完整的枣驯化过程,为未来枣产业发展保留了重要的种质资源。枣树也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生计来源。

针对以红枣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泥河沟村成立了相关的合作社、农产品公司,利用各方资源进行众筹共造,打造了一支卫生队伍、一支文化队伍、一支创业队伍、一支窑洞建筑队伍和乡友会等,甚至开始产业品牌孵化,设计文化产品。

古枣园的成功申遗不仅使佳县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当地的交通、配套设施都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年陕西沿黄公路的通车,自驾游人数大大增加。据统计,年佳县旅游人次达万,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2.5亿元。

“枣花节”和“开杆节”是泥河沟村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庆,刚好处在“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旅游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偶尔有外国游客的身影出现,他们跟随当地村民扭秧歌、唱民歌、学方言,其乐融融。

2、返乡青年的再造故乡

当农耕文明离我们渐行渐远,乡村文化也日渐式微。乡村文脉因无法跟上城市化进程的快节奏而严重断裂,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在逐步消逝,这样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博士孙庆忠曾在泥河沟村主持了一场抢救民间记忆、搜集口述历史的行动。在他看来,在寻找各种乡土重建路径的今天,有一种普遍性的认识,也就是村庄的希望是让外出者回流。如果让年轻人回归,必须有情感的归属,必须有产业的支撑,这是乡土文化复育的重要前提。

诚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乡村建设,都离不开人才。当下,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和精英人士返乡筑梦,他们大多从有机农业或自然农法起步,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创新发展乡村经济,参与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社区的建设、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带动乡村富起来。

泥河沟村的第一家民宿是由80后返乡青年、方塘理事会理事武江伟创办的,取名“枣园客栈”。他和妻子一同经营,民宿整体采用了陕北独特的窑洞建筑风格,房间里的部分装饰由村内的石头、花草布置而成,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

武江伟说,因为得到过家乡的帮助,他想把自己获得的成功也反馈给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父老乡亲。在经营民宿的同时,他成立了农产品公司,帮助村民贩卖红枣,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甚至将佳县红枣卖到了英国。今年年初,武汉疫情突然爆发,他第一时间为武汉捐助成本元的紫晶枣,为坚守疫情地区的志愿者们捐助元的急需物资。

古枣园的成功申遗不仅是泥河沟村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返乡青年再造故乡的起点。同武江伟一样,有不少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他们经营乡村餐饮、打造农家乐、拓展红枣销售渠道、发展养殖业、将乡村的非遗带到展销会……在武江伟看来,返乡创业一定是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热爱,是一次有感情的回归;其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发展适合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

返乡青年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再造故乡的力量,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将农产品转化为符合现代大众消费需求的产品,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将外界的优势资源注入到乡村的发展体系当中,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打造提供创新的动力源泉。比如,泥河沟村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驻村创作基地、研学基地,一些师生的作品在泥河沟村得到了转化;由原本营造团队主持设计的佳县古枣园生态旱厕获得了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项目奖,该项目的施工是泥河沟村民全程参与的,这是在乡村的一次成功的社区营造实践。

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在《从故乡出发从世界回来》一书中提到,返乡是一场价值重建,再造故乡成为社会共识。返乡不是号召逃离城市,而是恰恰需要一大批人去做对接城乡的工作。点亮乡村振兴的是人,这个人,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人,更要欢迎村门以外的人。引人比引资更有价值,引创业者比引企业投资对乡村更友善,也更受老村民的欢迎。

3、佳县古枣园的启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中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逻辑。“五大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路径选择。

乡村不但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活态,而且蕴藏着文明变迁的时代密码,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内,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而佳县古枣园的启示意义在于,超越静态的文化遗产保护而重新激活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并从传承乡村文脉的过程中寻找现代的智慧源泉,为乡村的振兴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其一,重新审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发现和保护乡村内部的原有禀赋和多元丰富性。面对当下越来越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乡村的地域价值变得尤为独特,乡村内部的多样性带来了乡村的内部张力,也为外界文化进入乡村提供了通道。今天,在对于乡村的保护和开发上,都应该对其内部的丰富性有深刻的认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聚落,也是一个颇为丰富的小社会,单一化的认知很容易使乡村陷入边缘化。

泥河沟村亦是如此,它的多样文化谱系是建构在一个丰富多元的乡村社会之上的。对于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兴,实际上是一次乡村文化生态的复兴。

其二,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进行基于乡村本地文化的内涵挖掘和产品创新。泥河沟村所传承的红枣文化已经渗透到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同时,村民的辛勤创造也赋予了佳县红枣更有温度的文化内涵。比如,红枣的采摘都是由村民共同完成的,产品的包装上会写上各家的故事,消费者收到的红枣既嫁接了乡村文化,又嫁接了乡村场景,是符合现代消费语境的一种营销。

其三,通过乡村旅游提振乡村经济,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如今,旅游与生活方式正加速融合,多数情况下,人们到旅游目的地更多的是借助生态的载体来感受人文的精髓。在全域旅游和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散客比例越来越高、自驾出行越来越普遍、全时空体验成为常态等趋势都为乡村旅游释放出积极的信号,而且文旅产业在一个地区的转型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流量经济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不少“网红村”的出现对于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价值也更加显现。

而对乡村而言,要全面纳入对文化资源的统筹考虑,通过文化导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既有的乡村旅游消费空间和体验服务。当然,还需要立足于本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现实,做出更具创新性的安排。

就依傍黄河的泥河沟村来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将为泥河沟村提供更多发展契机,因为黄金文旅带背后所体现出的是从旅游线路到产业布局、从景点旅游到区域节点、从整体品牌到IP开发、从空间概念到市场运营等的理念和思路。

其四,主动开放,加强城乡互动,让更多先进的理念、技术、人才介入到乡村的振兴发展当中。尽管快速的城镇化打乱了乡村原来固有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规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解构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但不可回避的是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对接城市的优质资源,让乡村的创新、创业变得更为便利;利用市场化的手段为乡村创造更多想象空间;加强城乡之间的互联互助,推动那些走出去的乡村人才,带着城市的经验、能力和理念返回乡村,重塑乡村的价值,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和外来的城市文化、互联网文化、全球文化等进行有效的互动发展。

其五,在地的就是世界的,要积极寻找与国际文化的共振点。伴随着佳县古枣园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泥河沟村已经具备了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可能,这为佳县红枣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泥河沟村也需要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完成红枣面向世界的品牌化升级。

其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本地村民的自治。在申报农业文化遗产之时,泥河沟村民也曾想把千年枣园的古老石头围墙换成城里的砖头水泥,可如今,他们觉得村里的古树、旧墙、老工艺都是值得珍视的东西,村民秉承以旧修旧的理念,对文化遗址及石板路、路灯等设施进行修复。针对古枣园,村里还成立了管理办公室、保利协会等组织加强枣树的管理和保护。对于村里的大事,老人们也乐意参与其中。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也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只有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让乡村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多村民的认同,才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振兴在陕西从复兴农业文化遗产到重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