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来聊聊猝死。
我们经常从网上看到,某某公司员工加班又猝死了,此类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就在最近,拼多多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是其公司女员工在凌晨1点半下班途中猝死。事情曝出后,也迅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而前不久,网络上又频频报道,连续两位杰青教授因过度劳累先后离世!他们的年龄都处在中年阶段,正是事业上升的黄金时期,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有一番大作为。可谁曾想到,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看到这些猝死案例,实在令人痛惜!
猝死,由于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容易引起人们对死者死亡原因的怀疑。
因此,在法医学的各种死亡案件中,猝死占有重要地位,是非常常见的一类死因。
那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呢?可以预防吗?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通过研究年——年以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检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篇文献,分析了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在猝死的案例里竟然藏着这些规律!
1.一半猝死者“太激动”和“太劳累”
研究发现,猝死的诱因为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血容量改变(8.95%),其次为饮酒、过饱、轻微损伤等。
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伴随着性子急、脾气暴,甚至生气时暴跳如雷,与人争得面红耳赤;高兴时又容易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现实中,因为一点点小事,导致情绪激动,出现悲剧的事情也并不是少数:
截图来源网络
2.心源性猝死是首要原因
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共例,占比57.76%),在心源性猝死中尤以冠心病占比最高(有例,占31.91%),第二位肺源性猝死(21.63%),之后是脑源性猝死(9.21%)、消化系统性猝死(3.99%)........。
3.发生猝死前,往往伴有以下的症状体征
猝死中有症状体征的人,最常表现为突然发作(20.10%)、休息睡眠中(16.71%),其次为呕吐(7.49%)、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4.猝死的患者中,常患有慢性疾病
有既往史者中,高血压最常见(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其次为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5.0岁~15岁,猝死多由感染和先天性异常引起
0~15周岁少年期的猝死多由感染性疾病及先天异常引起,主要是肺炎(43.17%)、颅脑感染(10.77%)、肺/脑出血等。众所周知,人体的淋巴系统在青春期才达到高峰,此前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再加上遗传/先天缺陷,后天早产、营养不良、药物等因素作用,极易引起肺部、脑部的感染,产生窒息、波及呼吸中枢等导致猝死。
6.30岁~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30岁~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其生理上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社会中又正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容易产生“三高”,出现以冠心病为首,其次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导致的猝死。
7.部分病例,经尸检仍未发现死因
在该研究中,有6%的猝死者经过完整尸体解剖,仍未发现有明确猝死病因。作者指出,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新指南,如今此类猝死者宜划归为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SADS)范畴,它是指成人和婴儿发生的猝死,但尸检和毒理学皆未发现异常,心脏结构和组织学检查大致正常,并且排除了心外原因的猝死。
这就是为什么,尸体解剖前,法医会告诉家属,即使通过完整系统的尸体解剖,仍然有一定的概率无法查明死因。
你是否也很疑惑,人都死了,怎么可能查不到死因呢?
找不到死因,并不是代表真的没有死因,而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大体解剖和显微镜下没有发现确切的、致死性形态学改变。
当致死性病变发生在分子水平,常规尸检是无法发现死因的,比如,致死性的基因位点的突变、心肌离子通道表达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等等。
目前,分子解剖的概念已逐渐被引入法医学研究和鉴定实践,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阐明发生在分子水平的致死性病变。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死因的发现率也一定会越来越高,分子解剖手段也会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法医鉴定实践。
8.警醒与建议
最后,我们要提醒大家,猝死的预防需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同时应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影响,适当运动,重点是控制“三高”。
而这些用生命总结出的规律,也告诫我们——
中年人,请保持良好的心态,别让自己太激动了!
虽然,80、90后压力很大,但是劳逸结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工作中很有必要。
你没有看错,80、90后已经是人到中年了!
●尸体解剖一定能发现死因吗?虚拟解剖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
●探秘|法医解剖完后的日常工作,出报告为什么总是那么慢?
●重口味!揭秘法医发掘真相的日常
写留言
ForensicChan点赞、在看、转发同样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