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全国巡展(福建站)在福建省科技馆开展了。展览以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为主线,以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为主体,集中展示了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福建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国医大师、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第一人陈可冀的科研人生。
陈可冀(来源:南方都市报)“你看,煎药的方法,我都写在这里了,你煎药前一定要看!”“吃药期间一定要忌口,药也不要中断,有什么问题记得来找我。”这些略显啰嗦的嘱咐,在陈可冀的诊室里经常出现,他觉得多说一点儿能够让患者更安心。
这位国医大师,自25岁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就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西医结合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历经50余年攻关,“活血化瘀”研究形成了富有创新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一年后,医院研究力量组成的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成立,陈可冀也在其中。
他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尝试把中医的“活血化瘀”思路运用到冠心病的治疗中。在继承名老中医专家治疗心绞痛经验的基础上,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辨寒热虚实、本虚标实状态”的研究思路,倡导“三通”和“两补”治疗心绞痛的思想,并应用于临床。这一成果,让冠心病诊治有效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把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此外,陈可冀还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这一难题,选择用经典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介入后再狭窄”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的中医药防治途径。
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医药研究领域自年国家始颁科技进步奖以来,第一次荣获此殊荣。
除了基础和临床研究,陈可冀也十分重视中医药文献的整理挖掘。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参观故宫博物馆的时候,他就被橱窗里陈列的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所深深的吸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才有机会开始整理清宫原始医药档案。为此,他倾尽心血,整理了3万多件原始医药档案,先后出版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集成》等6部著作。同时,他还对清宫的医疗保健经验开展了整理挖掘工作,使之造福广大百姓。
因为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各界美誉纷至沓来:年,陈可冀院士获“国医大师”称号;在央视播出的“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颁奖现场,他被授予“最美医生”称号……但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医者。
在谈到如何做一名好医生时,他说:“我们从学校毕业穿上白大褂就是一名医生了,但是做一名好医生却不那么容易。做一名好医生,要首先是个好人,是个有崇高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够真正把患者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家人、孩子、父母来对待。”
他常说,一名好医生要有精湛的技术,没有熟练的技术是成不了一名好医生的。就一名中医医生来说,读经典、多临床、常总结都很重要。降低失误,这是作为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良心。
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未来,陈可冀满怀希望:“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创新发展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解决现代医学尚未能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国原创特色。”他期待着实现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学时代性的转化,为人类健康作出崭新的贡献。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可冀:常以虚怀纳新事,不肯轻心论古贤[N],中国医学论坛报,.7.12.
[2]陈可冀院士:我的中西医结合六十年[N],中国中医药导报,.12
[3]王奇、田楠楠.陈可冀院士:“西学中”不应受限[N],经济参考报,.11.
[4]本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除备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