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代中国的婚礼可谓是人伦之基,万世之始。道路交通的发展,人口区域之间流动迅速加快,这都是近代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事件。再加上西方文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思想意识。湘乡婚姻礼仪也发生了从繁琐到简单,从封建到文明不断的进步发展。湘乡婚俗以汉民族传统为主,其婚俗在传统的“六礼”中演变成具有其地方特点的民俗文化。
01了解湘乡婚俗的重要人物,媒婆一直是男女婚姻得以成缘的关键角色
1、媒婆
“男女无媒不交。”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媒婆一直是男女婚姻得以成缘的关键角色。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月下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美好传说。婚嫁的双方由原来的互不相识到后来谈婚论嫁,这其中少不了穿针引线之人。即使双方都有结亲的意愿,但婚姻乃人生一大事,许多意见和交流都有诸多的不便。
同时两头传话,协商约定,甚至讨价还价的场面,媒人成为了婚嫁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古代社会上分为三六九等之人,所以说媒人也分为雅俗之分。比如说,某人考上了状元,朝中某位高官看中他的才识,要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不是一般人有这个资格做的,一定得请地位相当的人来充当,这类属于高品位的媒人。
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妇女,因此也俗称“媒婆”,男的叫“媒人公”。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职业,没有任何资格证书。起初也是出于热心,为左邻右舍或亲戚牵线,促成婚事。一个媒婆往往能“统辖”临近的几个村落,有的还能将“媒”做得更远。
其他也有村民偶然地充当媒人,“撮合”一对合适的男女。从一开始的门当户对、男女品骏的掂量匹配,到穿针引线、磨嘴游说,最后订婚成亲、喜庆策划,媒婆全程参与、谋定。
2、司仪
这些主持重要仪式的人在湘乡当地一般都是有着传统权威的中老年男子,比如老先生、村长等。他们对传统礼仪及禁忌了然于胸,行事说话章法不乱,特别是将祝福吉言唱得美好动听。如“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千秋永配,百事荣昌”,“昨日还是娘家女,今日配予凤凰郎,两家同心齐努力,婚姻美满万事长”等等。
这都是司仪的吉言久而久之便成了经典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司仪这号人物在现当代以后湘乡城区主要由婚庆公司包办,也称为婚礼主持人;而在农村有时候会称呼礼生。在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中,湘乡礼生这个角色不仅可以参与婚礼的主持,还同样熟悉葬礼的流程,婚丧喜事都能为人们服务。
3、“叫花子”
让现代人感到惊讶的是还有一号人物,俗称“叫花子”。在清末民国时期这样的旧时代中,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叫花子的称呼无疑是以讨吃过活的人,地位低下。这类人走南闯北见过外面的花花世界,似乎还带着几分神秘和潜威,这又令保守持家的乡里人敬畏三分。当然婚礼上的叫花子是一定要能说会道,半唱半舞的。
笔者访谈过一位双峰县的资深媒人,他说“那个时候结婚唱好话的大部分都是叫花子”。唱的内容有“爆竹一响,喜气洋洋,新郎新娘抱头入洞房……”等制造喜庆气氛,表达美好祝福。事后叫花子也能得到主人家的饭席招待外加红包赠礼。如今,赞床唱歌不能叫“叫花子”,大多数叫花子只讨吃。
02了解湘乡婚俗中的礼仪,议婚几乎全部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议婚
议婚又称合婚。清代以来,湘乡地区男女婚姻嫁娶分为“撮合、行聘、迎娶、回门”四个程序。几乎全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开始首先由媒人先征求女家的同意,然后选择门当户对的人家去说合。主要是向男女双方家长介绍对方家庭、年龄、品貌等情况,经双方父母或亲属察看认可后。
媒人将男方生庚或八字到女方家去,女家请人来合婚。请星相者算命,叫“合八字”关键在于合八字,互不相克又有子星。子星的意思是指该女子的出生时与日或与年上相生相助的八字,生的儿女都孝顺聪明,反之绝对是逆子。
如果庚级相合的时候,这桩婚事,便有撮合的希望。有时候固执的家庭,每每接到数十个男庚,最后难成功。之女造的生庚则不轻易发出;非男方同意后,不会送过男方家里去。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男庚去,女庚收”的办法。如果男女两造,书皆同意,于是再进一步,由媒人另将女造的生庚择吉恭送男家,叫作发红庚,又叫告庚。
阔绰的人家尚有一种告庚钱(多寡不等)有的将女方生庚压在神龛香炉之下三夜,家中无不祥之事,便可合婚。所谓“八字”即年纪生庚(古代的年月日时都可用天干地支来代替,形成八字),算命先生能把这八个字生发出一套又一套的未知命运来。
2、定婚
订婚亦称订婚。“定庚用红绿贴书男女生庚,媒氏互致之。”女家也以礼回示,叫“定庚”。女方在父母及叔伯或舅舅的陪同下在男方家中举行订婚。根据女方在“为定”后送呈的装在“书盒”里的生辰八字测算,双方商议结婚具体事宜及时间安排,男方再回呈女方一个数盒,书盒里一般用红贴签封结婚日期约定书以及
在现代也称“送日子”。接下来的时间里,女方将在完娶前准备嫁妆(主要是耐用家具,如梳妆柜、衣柜、棉被等,相当于现在的家具套装)。女家极力张罗妆奁,所谓“八箱八柜”和“四箱四柜”,皆是形容妆奁丰富的一种名词。就算是处境贫寒的,也得预备被、帐、箱、笼的一些东西。
3、完娶
选定的结婚吉日,男方家送鸡肉、猪肉、礼钱至女方家。叫“过礼”,女方家则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准备一定嫁妆运至男家,叫“铺房”。男方必备好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以及备好彩礼,媒人带领新郎和迎亲的彩轿到女方家,叫“接亲”。
发嫁前几天亲友送礼,叫“妆奁”,迎亲日连成嫁奁抬送。亲邻戚友会赠送茶点、毛巾,谓之“装嫁”、“送打发”;女家设宴招待,谓之“辞堂酒”、“花园酒”。发嫁前拉出缝纫线去除脸额上的汗毛,称“开眉”,这也是一种成人礼的仪式,多由长辈进行。梳成已嫁式头饰,称“结发”,女子则着男家所送的取亲服。
自头到脚焕然一新,真个为一新人!发嫁前在娘家吃最后一顿早餐,接受父母嘱咐,称“吃发嫁饭”,上轿子之前,新娘整装拜别祖先和长辈并与亲人告别时要哭泣。一直哭出离家头一段路程,称“哭嫁”。由伴娘将黑色纱布巾蒙头(意思为弄得她昏头昏脑)新娘上轿之后,由媒人锁住轿门,称“上轿”。
花轿种类有三种,主要是按照载的人数和空间设置来分类。二人抬简单贴上红纸对联,六人抬轿内放烘炉,供小解。其中青轿的对联,一般写道“花能如貌王嫱美,柳最多情彭泽春”,此婚姻当中妇女姓王。又或者“才高淑女推三妹,貌美佳儿唤六郎”、“婚姻礼定朱夫子,闺阁才推曹大家”等。这些张贴的婚联大多与新娘新郎名字有关。
结语:湘乡自古乃孕育和造就社稷大梁之地,历代都出现过本籍名臣名仕,特别是咸同年间曾湘乡的事功、文章及当时对湘乡人“一县抵十八省县”的高度评价,令湘乡在全国声名鹊起。清末民国以来的湘乡风俗受到社会变革、社会交替之影响,也被裹挟于大环境发生了属于它自身的特色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