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他们是夫妻合伙人,最好的感情不仅是不
TUhjnbcbe - 2025/3/8 18:22:00

夫妻,是情感的伴儿,也可以是事业合伙人。

一起开一家摄影工作室,你拍片,我销售;一起开一家吐司店,你放芝士,我放奶油;一起开一家婚庆公司,你策划,我管理……

他们,有人刚刚合伙,有人已搭档十余载。

有人说,夫妻不能共事,家和工作要分开。对“夫妻合伙人”而言,应对柴米油盐外,再直面事业中的酸甜苦乐,不易。

有些人,做到了,做好了。日子在忙碌、挑战中溜去,夫妻收获的是陪伴与成长。相濡以沫,由诗句中的经典,变成了现实中的岁岁年年。

最好的感情不仅是不离不弃,更是一起成长。夫妻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关键时刻,共同体味彼此生活中的起起伏伏,两人的感情才会在双方的努力中变得更坚固,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明光刘丽丽

拍“大片”的第8年

十余年前踏入摄影圈,从做学徒开始,到摄影师,到主管,到总监,再到自己成立工作室,成为圈子里颇有名气的“大片”大拿,王明光展示给外人的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感与洒脱。

在他背后,有一个温柔的身影,甜甜的声音,秀丽的脸庞,却有着坚定的眸子。不是她的坚持,他们或许不会有现在的四口之家,也或许不会有记录了无数情侣甜蜜时刻的“烽禾影像”。

东北汉子与济南姑娘

3月15日,济南又降了温,带着冷意的大风吹紧街上行人的脚步。天桥区少年路少年宫对面的“烽禾影像”里,一对对情侣在憧憬着那个最美的时刻,将初春的料峭关在门外。

王明光在冲泡咖啡;刘丽丽轻拍着怀中几个月大的老二,一边为前来咨询的顾客轻声讲解。

一切都很和美。

王明光生于年,是个东北汉子。早期做音乐,偶然的机会接触摄影,一直至今。记者面前的王明光,皮衣牛仔、头发拢到脑后,扎起来,手上是各种银饰,给人第一眼感觉,他是酷的,是粗犷的,是漂泊的。

抱着孩子的刘丽丽,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身材纤瘦、娇小,齐耳短发,皮肤白皙,清秀的小脸,不施粉黛,说起话来,声音甜甜的,温柔稳重。

两人似乎不大搭。

王明光给记者讲述了岳母见他的第一印象:迪克牛仔的装扮,头发到腰,特别瘦,岳母说得很含蓄:“上个公交车,也挤不上去吧。”

张扬的外表不易被老人接受。

刘丽丽知道,这个外表有点粗犷的汉子,是心地非常好,人品相当靠谱者。

年左右,王明光与刘丽丽在当时济南一家知名的婚纱影楼相识,彼时,刘丽丽是前台,王明光是技术总监。俩人都不属于能言善语者,同事的两年时间里,没有任何故事。

两年后,两人的共同朋友给彼此牵了个线:小伙子人不错,姑娘也不错,不如你俩谈谈试试吧?

同事的时光里,两人其实也都对彼此的为人比较了解。刘丽丽知道,王明光技术棒,人品好,人缘不错;王明光也知道,刘丽丽很善良稳重。

相处后,他们发现,真的挺合适。年,他们结婚了。

“我们结婚前,有点小插曲,就是她家里不太同意。”如同岳母见他的第一眼所说一样,老人对这个打扮张扬的东北小伙心里没底儿。

但刘丽丽的坚持让他们最终走在一起。“都是她的坚持,说服老人,否则也没有我们的现在。咱也明白老人当时心里所想所忧,现在,我也证明给他们看了,没让丽丽受委屈。”

摄影大拿与销售行家

年,王明光离开和刘丽丽共事的婚纱影楼,开始自己创业。

一开始,不接客片,做的是技术培训。“在经四路万达的一间写字间里,做了2年左右的技术培训。”

年,由于口碑好,不断有客户找上门要求拍片,王明光渐渐把培训做辅,在天桥区少年路2号鲁丰纸业院内租下了房子,装修出了心中想要的工作室,接客户,拍片。

创业初期,王明光的工作室只有他和另一位化妆师。为了帮丈夫,在家带娃的刘丽丽“复出”,把工作室的“销售”担了起来。

5年的时间过去了,王明光的工作室在步步壮大,销售团队已有25人。这也是夫妻二人同心努力的结果。

“我脾气不好,她脾气好。”王明光说。

“我脾气不好,他脾气好。”刘丽丽说。

“她挺温柔,人也很善良,稳重、内敛。”王明光对记者说。

听到这里,刘丽丽眸子里有泪光在闪烁:“结婚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俩人都不属于能言善语者,相处的十年里,很少说爱,很少谈情,对彼此的爱,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采访中,刘丽丽难掩对丈夫的欣赏和关心。

提到十余年前,两个人还是同事的那段时间,对拍片的辛苦,王明光一语带过。刘丽丽则感叹:“他那时候可不容易,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到12点,去南部山区风吹日晒一天,很有干劲儿。”

提到刘丽丽的销售能力,王明光也不掩赞赏之意:“她不是一个劲儿推销那种,我们就是拿片子说话,用真诚的态度对人,销售上,我不擅长,她是行家。”

结婚十年,王明光和刘丽丽的大女儿已8岁,漂亮乖巧。几个月前,他们有了第二个漂亮的女儿,生完娃的刘丽丽,很快就回归工作,和丈夫一起,把新人们的大片拍下去。

他们也有规划:目前,他们是“一对一”的定制式摄影,每天承接3组客户。未来,他们将扩大团队,同时扩大接待量,每天做到5组“一对一”。

夫妻一起共事这么多年,刘丽丽说,他们有分工,更有信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能谁都说了算;相互信任,彼此欣赏,扶持着一路奔向远方。

文维嘉王军

85后夫妻的“熊如意”

熙熙攘攘的芙蓉街,各色小吃美食中,有个18平方米的门头“熊如意”,店面不大,也只有两年的时间,人们只看到一对年轻夫妻早出晚归,鲜少有人去问询他们的故事。

“从国企到餐饮业小老板,我自己,都完全没想到人生会这样走。”文维嘉感叹,人生身份在转变,创业之路上也有种种的“没料到”,幸好,她一直在身边。

“老板,来个吐司”

文维嘉生于年,妻子王军生于年。都是济南人,还是高中同学,年结婚。

在年之前,跟不少上班族一样,文维嘉和王军都在国企工作,平时朝九晚五,没事出去旅旅游,小日子温馨简单。

在国企工作时的文维嘉,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上班穿正装,一板一眼,踏实认真。

年8月1日,他换上了牛仔T恤,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与妻子一起创立了“熊如意”。

“老板,来个吐司。”

“好嘞,美女!”

将厚切吐司浸泡在蛋液里,一分钟翻面,让面包彻底吸收完,炉子升温,放上黄油……时过两年,文维嘉已经彻底蜕变,熟稔地变为芙蓉街上的一员。

“现在想想,当时的初衷真的很简单,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艰辛和不易都是在一步步向前时,一个个出现的。”夫妻二人感叹。

创办“熊如意”吐司店,来自于文维嘉和王军的一次旅行。在去厦门游玩时,喜爱美食的文维嘉和妻子无意中买了一块吐司片,“太好吃了,看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面包,可是经过加工后,口感真的绝了。”

被一块吐司惊艳后,文维嘉记住了那个门头的名字:熊如意。在厦门玩的三天时间里,他和妻子天天跑到“熊如意”,百吃不厌。

从厦门回来后,某天,文维嘉脑中闪了一个想法:何不自己开一家“熊如意”?与妻子商量后,她二话没说,支持他。

如此,文维嘉自国企辞职,在芙蓉街上选址,将店铺开了起来。

由于此前没有任何餐饮业相关经验,文维嘉要到厦门去拜师学艺,陪他一起去的,是王军。

“创业初期,一穷二白,什么都缺,最支持我的人就是我媳妇。”自厦门学成回来后,王军也辞职了,与文维嘉一起开始了吐司事业。

85后的乐观劲儿

文维嘉在厦门见到的“熊如意”,店铺只有9个平方米,但客流如织,人气非常旺。所以,在芙蓉街上把吐司店开起来后,文维嘉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事实有点“出乎意料”。

南北口味有差异,吐司似乎在济南有点水土不服。“尝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东西确实好吃,不过,单纯看名字,看样子,大家会觉得,不就是块面包嘛,能有多好吃?”

“熊如意”开张的第一年,文维嘉和王军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12点,文维嘉瘦了,王军变得“汉子”了。

“以前,我媳妇在我心里是软妹子的形象,也很黏我,开了这家店后,初期特别不容易,她也不太顾孩子了,全力支持我。店忙起来的时候,我如果出去有事,就会看到她忙前忙后,独当一面,从软妹子变成女汉子了。我特别感动。”

“熊如意”开张的第一年,文维嘉算了算,没赚没赔,“算是白忙活了一年”,把第二年的房租交上,和妻子开始了又一年的起早贪黑。

作为85后夫妻,文维嘉与王军身上都有一股乐观劲儿,即使生意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有辛苦,有忙碌,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来不断调适。

“我俩从谈恋爱到现在十多年了,我会调侃她,她也会闹我,打打闹闹,开开玩笑,至今,我们没有痒过。”

日子在一片片吐司片中溜走。谈及从国企辞职,转身丝毫不熟悉的餐饮业,文维嘉和王军都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以前的生活圈子是固定的,一辈子从头就能看到尾,现在开店两年,给我带来了很多朋友,他们的肯定,比金钱更为珍贵。”

一位来自东营的游客,在济南游玩期间,天天到文维嘉的店里买吐司,走的时候,还特意打包带给家人吃;另一位外地熟客,来济南时,没时间到文维嘉的店里,就给他打了个电话,文维嘉二话没说,骑上车子,把吐司给他送到了宾馆里。

“开这个店,我们俩其实有清晰的定位。”文维嘉说,他大学是在韩国念的,在韩国留学时,就特别喜欢那里的咖啡店和甜品店,里面有缓缓的轻音乐,有格调的装修,有舒服的卡座,他的目标,就是和妻子再一起开个那样的店铺。

“我们这两年就是先用‘熊如意’来试试水,先积攒经验和客源,等到合适的时机,就会把我们梦想中的咖啡馆或者甜品店落地,让情侣和女士们都来坐坐,听听音乐,拍拍照。”

苏建超王玉南

小学同桌的“恒爱”

用心为每对新人精心策划品质婚礼,是苏建超和王玉南夫妻的共同理念。他们彼此鼓励、陪伴、用爱呵护着共同的事业,最终凭借爱情这股神奇的力量,在竞争激烈的济南婚庆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地。因为有爱,他们创业之路走得越来越稳固。

哭鼻子的同桌

苏建超走上婚礼策划这条路,缘于朋友的一场婚礼。

年,苏建超参加朋友婚礼,看到完美浪漫的婚礼,看到朋友甜蜜的笑容,苏建超萌生了做婚庆生意的念头。“我当时在商场工作,特别忙,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以前接触过租婚车这件事,有点经验,做婚庆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儿,而且时间相对自由。”

说干就干。年5月,苏建超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婚礼私人订制中心。“我们这个中心叫‘恒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无论是结婚前的爱情还是结婚后的亲情,其实都是爱,我们希望这种爱是永恒的。”王玉南一脸笑容地看着坐在一旁的苏建超说。

正如为中心起的“恒爱”这个名字,苏建超和王玉南如今依旧甜蜜如初,一个眼神、一个细小动作就把他们的恩爱和默契暴露无遗。

当记者问道两人是如何相识的,苏建超和王玉南同时脱口而出“小学同学”。“我们是小学同学,还是同桌,一到考试,我就抄他数学,他就抄我语文。后来我转学了,听说这位小伙伴还哭了一天呢。”王玉南笑呵呵地望向老公。

苏建超以为两人会就此别过。也许是缘分使然,初中时,苏建超和王玉南通过朋友再次相遇,平时偶尔打个电话。上了高中,不在同一个学校的两人便时常书信往来,内容无关爱情,大多是家长里短。可是,王玉南不知道的是,这位老同学早已经对她动心。“我们大概写了六七十封信,现在还保存着呢。其实写信到后期的时候,我向她表白过,却被拒绝了。”

“我一向以学业、工作为重,如果这些都不稳定,哪有闲心谈情说爱。在实习工作时,他又向我表白,也被我回绝了。”王玉南是典型摩羯女,注重现实。两次表白都被女神被拒,苏建超并没有放弃。年4月,苏建超鼓起勇气第三次表白,考虑了两个月后,王玉南终于答应做他的女朋友。

两人从朋友升级成为恋人,苏建超送上了99朵玫瑰。“我把玫瑰送到了她的单位,她竟然用医疗垃圾袋带回了家,你说她这人有多实在吧。”回忆起往昔,苏建超这样形容自己的妻子。

年,苏建超和王玉南修成正果,举办了属于自己的婚礼。

每天都能看到她

开店前期,诸事繁杂,那时还在幼儿园工作的王玉南主动扛起家务,照顾孩子,全心支持丈夫。由于经验、客源量不足,恒爱接单并不多,生意冷清,入不敷出。面对这样的局面,苏建超曾一度打开退堂鼓。但想到妻子的付出,他选择了继续坚守。“当时我们穷得一天三顿吃馒头咸菜,妻子都毫无怨言,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

转折发生在年。当年,苏建超前往南京、重庆等地参加全国婚庆行业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他不断摸索,梳理思路,最终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由于员工前期纷纷跳了槽,苏建超成了“光杆司令”,常常独自熬夜通宵赶订单。

王玉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逢休息就会过来帮忙,跑进跑出布置婚礼现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恒爱”渐渐走上正轨,生意越来越好,苏建超也对这个舞台更加有了信心。

苏建超和王玉南十分向往慢生活,每到婚礼淡季,就带着女儿到各地旅行。年,他们自驾先后去了新疆、长岛等地。这也是苏建超当时创办“恒爱”的初衷,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我们每年都去长岛住上一段时间,每天带着女儿在海边挖挖小螃蟹,和妻子迎着海风散散步,感觉特别惬意、舒服。”

随着生意的逐渐增多,去年年底,王玉南辞去工作,和丈夫共同打理这件最浪漫的事儿。“我对原来的工作挺有感情,辞职时也有点不甘心。但作为妻子,就要支持和相信他,所以我没有什么不能放弃的。”

现在,苏建超正在组建自己的婚礼策划团队。“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她加入后,每天都能看到她,我特别踏实,组建工作也推进得很快。”

在工作上,苏建超与妻子分工明确,苏建超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和婚礼策划,妻子主要负责管理员工和完善规章制度。两人对员工都很好,把员工当兄弟姐妹,今年春节还带领员工来了一场韩国游。“我们就是希望员工用心工作,用爱生活。”

因为在工作各方面都很用心,“恒爱”逐渐树立了口碑,已经为近对新人度身策划和实施了完美婚礼。在苏建超看来,妻子就是一个标准的贤内助,生活上包揽大小家务,工作上也是最好的帮手。“说真心话,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么一路走来,我真的很知足。”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们是夫妻合伙人,最好的感情不仅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