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拟沉浸剧?
虚拟沉浸剧有什么特点?
虚拟沉浸剧成立背后的逻辑?
虚拟沉浸剧可以怎么展开?
作者:钱文颖
字数:字,阅读时间8分钟
首发:引力场实验室MagnetLab
今天是笔者暑假最后一天。暑假中除了带娃,看书,码字,磨洋工外,笔者一直沉浸在刷各种无脑网剧中。作为一个阅片无数的资深中年废柴少女,笔者感觉分分钟可以在脑中排列组合出一部刷满工业糖精的无脑剧本。
突然!笔者灵光乍现,各种近期遇到的浮想碎片闪现在笔者的脑海里,然后拼合成一个新物种。(内心OS:绝绝子!)
笔者脑洞中浮现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虚拟沉浸剧」
简单来说,这个商业模式,是沉浸式剧本杀模式、商业摄影模式和网文/网游IP的有机融合,全面升级了沉浸式体验的商业模式。
本文将先总结一下该商业模式的特征和要点,及支撑该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和可行性。
好了,话不多说,马上开始!
一、沉浸式剧本杀、商业摄影、网剧/网游IP劣势分析
沉浸式剧本杀缺陷明显。
其营业收入=单场门票价格×单场人数×场数,而场数=单场时间/营业时间,我们算每场剧本杀时长为1.5小时,每日营业时间为12小时,每次中间准备0.5小时,一天最多只能排6场,遇上工作日潮汐效应,小的沉浸式剧本杀可能一整个白天都没有生意。
当前,随着沉浸式剧本杀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呈现出一片内卷趋势,消费者对场景陈设、地理位置、场地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沉浸式剧本杀的运营成本(装修、房租、买剧本)越来越高。沉浸式剧本杀属于低频消费,消费者玩过一次,很少会再玩一次。沉浸式剧本杀需要定期翻新场景和剧本。
商业摄影中主流市为婚纱摄影、艺术摄影和儿童摄影,都有着竞争白热化和千篇一律化的问题,儿童摄影消费频次相对较高,婚纱摄影消费频次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一生只有一次。艺术摄影、商业跟拍、私家摄影等模式市场随着消费升级,逐年提高。
网剧/网游IP,尤其是网剧,当前变现渠道越来越单一,变现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虚拟沉浸剧的特征和要点
总体而言,虚拟沉浸剧的商业模式将网剧/网游IP、商业摄影、沉浸式剧本杀,这三个原本没有交集的细分市场,整合为新的产业链,通过元素的排列组合,重构出新的商业模式。
该商业模式全面升级并盘活了沉浸式剧本杀、商业摄影和小网剧市场,找到了三个看似没有交集的市场背后逻辑相通的要点:沉浸、体验、纪念、角色扮演、虚拟现实、场景、故事;并帮助补齐了这三个市场中的缺陷。
沉浸式剧本杀属于一次性体验服务,不具备纪念属性。虚拟沉浸剧除了当下体验服务外,还有视频产品,从「服务」升级为「服务+产品」,填入了纪念属性。
商业摄影故事感不足造成沉浸体验不足。虚拟沉浸剧帮助商业摄影提升了故事逻辑线,并且将商业摄影市场从原先的「图片」为主的市场升级为当前更有发展潜力的「短视频」市场。
网剧/网综虽然故事感强,但由于素人无法参与,导致沉浸体验不足。虚拟沉浸剧帮助网剧/网综市场下沉,变现模式从原先的「2B2C」升级为「2C」,变现渠道更丰富,变现长尾更长。
如果能有效整合这三个市场的资源,意义在于:
1、将为「沉浸体验」市场找到新的变现通道——「短视频」;
2、将为「短视频」市场找到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素人沉浸体验」。
三、我的脑洞来源
案例关键词:
美妆网红「小鱼海棠」:跟个帅哥拍情侣照;
漫改小王子「山崎贤人」:铁打的山崎贤人,流水的女主;
婚庆/毕业照策划逐步升级:照片生成视频→故事剧情MV;
沉浸式剧本杀进入影视城。
素人网综的崛起:心动的信号、变形记。
美妆网红「小鱼海棠」:跟个帅哥拍情侣照
小鱼海棠是近来飞速爆火的美妆网红,2个月涨粉万。相比于其他美妆博主,小鱼海棠进入美妆领域时间晚、长相和化妆水平并不突出,她成功突围的方法是一个差异化的策划——路边抓野生帅哥拍情侣照。这些情侣照背后都有着大量粉丝基础的网剧、漫画的影子在,比如《恶作剧之吻》、《灌篮高手》等等,引发了网友沉浸式的共鸣。
小鱼海棠的爆火说明了背后一个逻辑,普通素人网友实际上对于年少时沉迷的网剧、漫画是有较深的情结在,大家跟小鱼海棠一样,有这样“一日女主角”的愿望,但没有相应的制作能力。如果有商业产品,一定会有较强的付费意愿。
漫改小王子「山崎贤人」:铁打的山崎贤人,流水的女主;
笔者是漫改小王子山崎贤人的粉丝,山崎贤人的漫改真人剧作品可谓是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看多了就会发现,少女漫在剧情设定和场景设定上有着很多的重复性。但为什么粉丝众多,乐死不疲呢?
这个重复性为虚拟沉浸剧的快速执行和复制带来了可能。
拆解漫改剧中的经典场景:
校园(包括教室、走廊、活动室、操场、游泳池),服装:JK制服
烟火大会,服装:浴衣
校园祭/修学旅行(晚会、商场、游乐场、景点),服装:晚礼服、便服
纵观中日韩,拆解网剧中的经典故事桥段设定:
男主或女主是转校生;
男主帅气多才却身世凄凉;女主普通平凡却坚强阳光;
男主和女主坐在教室后排,同桌或前后桌;
男主和女主一开始互相讨厌,发生误会;
男主和女主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出现在一些纪念性地点,误会逐渐解除;
全员助攻或恶毒二号;
HappyEnding。
剧情结构(Polt)基本上以序幕——建立——对抗——解决——尾声的模式结构组织故事内容。
原先沉浸式剧本杀主要以侦探破案悬疑和恐怖为主,这类内容对于剧情设定的保密度要求较高,为了避免内容外流,该模式也阻碍了口碑传播的流动。
而现代校园/爱情剧/玄幻剧,则有着非常明显的剧情套路,消费者对于内容的悬疑、原创性要求并不高,该类型内容可以通过「短视频」产品可以通过原IP热度、网红博主亲测、KOC打开晒朋友圈形成病毒式传播。
此外,笔者还观察到几个趋势:
虚拟沉浸剧模式的苗头已经初现在上述三个市场中,只是说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整合的气候。比如:
一些沉浸式剧本杀配备了摄影帮助用户在体验完后可以留作纪念,但为了保密剧本,不破坏场景内的沉浸感,大多数停留在合影。此外,沉浸式剧本杀已经进入了象山影视城等影视基地,开始和网剧市场形成交集。
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涌现出与山庄、景区、民宿、剧场等文旅场景结合,包含住宿和旅游项目的剧本杀。比如成都周边的壹點探案是全国首家两天一夜实景沉浸式探案馆,坐落在青城山旅游区。主打沉浸式剧本杀+特色民宿+地道美食。人均消费超过元。
比如当前一些高端婚庆公司,已经有了爱情小甜剧视频的策划雏形,让新郎新娘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校园恋情和同居甜蜜,但编剧能力弱,大多停留在音乐MV。一些校园毕业照策划也在往校园剧IP上靠。
各类素人网综、生活方式网红的崛起,说明消费者对于素人成为故事主角类内容的偏好。
一些即兴喜剧、素人脱口秀、年终晚会小剧场等现象出现,说明消费者对于自己成为故事主角的渴望增强。
归纳一下:
1、从基础设施上来讲,当前剧本制作、场景搭建、视频制作等基础设施已经发展成熟,门槛不断降低,让素人消费成为可能;
2、从市场教育来讲,沉浸式剧本杀、素人网综、网络博主的内容,让素人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作品中的“主角”,消费者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接受程度提升;
3、90后、Z世代、网络原住民成为主流消费者,他们更自信、更有参与度,更“戏精”,有较强的表现欲和传播欲;
4、各种体验类消费模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
四、虚拟沉浸剧的几个方向设想:
细分市场/客户画像/对应产品
拟沉浸剧的可行性场景:
主要有校园、职场(可棚拍)、生活(游乐场、咖啡馆、公园、商场外景拍摄)、旅行(旅行景点跟拍)、影视基地等。其中旅行场景和影视基地场景,可以成为继「沉浸式演出」后又一提升景区当地消费的新方式。
虚拟沉浸剧的盈利模式可以有两条路径:
(1)走C端用户,将热门IP拍摄产品化、流程化,形成10分钟短视频产品,为C端消费者带来一款新的沉浸体验的纪念品,激活原先的学生、情侣消费者再次消费。
(2)走B段用户,将虚拟沉浸剧打造为学生、员工团建产品。通过将一些团队合作IP内容超姐、流程化,让学生、员工在培训中通过短视频拍摄增加案例沉浸感,并将原先的活动照模式升级为虚拟沉浸剧模式。
虚拟沉浸剧产业链意义:
(1)将沉浸式体验带入新阶段。
(2)将商业摄影从图片带入短视频时代。
(3)为网剧IP找到长尾盈利点。可以消化当前已经白热化竞争的剧本杀编剧、小网剧制作班底,帮助这类人员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以笔者的消费经验来推断,这种模式如果有好的商业团队运作,绝对能形成一片现象级旋风。希望能给广大越来越内卷的沉浸式体验创业者、跟拍摄影创业者和小网剧团队们一点小启发,有感兴趣的大厂团队如果尝试了,希望不忘感谢我。(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祝大家周末愉快!
END
关于引力场实验室
引力场实验室致力于洞察和研究超维时代下,商业形态和群体行为的新变化,主要聚焦于四个方向:产业互联、数字孪生、超维体验和游民经济。
关于作者
钱文颖,一名新奇特消费观察者。一名做过记者和行业分析师的商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