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裳,汉服文化爱好者,云裳阁主理人。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杨绛
从喜欢到职业
年,“汉服”一词开始在中国传开,很多汉族人,特别是女孩子,欣喜终于有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
在长沙,对汉服触电的人中,石云裳就是其中一个。
“云裳”是她的字,从09年她开了专门做汉服定制的“云裳阁”后,“云裳”二字逐渐取代本名,成为被人叫得最多的称呼。
石云裳是常德人,80后,“云裳阁”的创始人。
她和很多看古装剧长大的女孩子一样,对美丽的汉服充满向往,小时候就经常披着床单幻想是电视剧中的人。所以对汉服触电后,她义无反顾辞掉婚庆公司的工作,在河西开了湖南首家定做汉服的店。
那时候,汉服的普及没有现在那么高,做汉服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价格昂贵。石云裳本想批量化生产,不现实,于是转而去找汉服定做的商家合作,制作周期太长,便折回来找长沙的裁缝。
不喜欢出门右拐
耳濡目染八九年,石云裳对汉服,从一开始的喜欢,到现在的熟知,由于传统汉服款式复杂,穿着不便,所以现在有很多改良版。
见面那天,石云裳就穿着改良版的汉服——浅绿色的上衣配红色过膝短裙,料子都是棉麻的,简朴耐看。
别人来定做衣服的时候,她会先问人家,这衣服是做什么用途,日常穿着、演出、婚庆还是拍摄?然后给推荐适合的款式。
她不接受来图定做,太麻烦。“所以来的都是喜欢我们这的款式和风格,可以是根据我们的样衣定做,也可以现场根据布料自己搭配。”
现在,喜欢穿改良版的更多一些,因为更方便,更适合当下的需求。石云裳觉得,“袖子剪短、收腿等,我觉得都不算改良的。”
难免有人会问:这还是汉服吗?
此前,在知乎上就有不少人因为汉服的定义、还原和是否还原得都严谨而吵得不可开交。
石云裳没有碰到过这种抱着钻研的态度来定制汉服的人,而假设碰上了,个性率直的她说:“喜欢抠细节,我不争,你出门右拐。”
人潮中相视一笑
石云裳是打心眼里喜欢汉服的,她记得第一次穿的汉服是别人的,短了一截。此后,她有太多机会穿汉服,穿合身的、自己的汉服。
但她平时不经常穿,更多的是旅游、节日或者活动的时候穿。她喜欢穿偏日常风的,并觉得街上那些穿着广袖、插着闪闪的金步摇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她喜欢穿着汉服去游览那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比如西安、浙江的西塘等。
此前浙江西塘举行了一次汉服文化周,那一周,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城,穿汉服的人远胜于穿现代装的人,“感觉像是穿越了一般”,她描述那段场景时还有掩饰不住的欣喜。
有一次,她穿着汉服去逛景点的时候,看到也穿汉服的人。这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她们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隔着汹涌的人潮,对彼此微微一笑,那一瞬间的心境,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但是也碰到过误以为这是日本的和服或者韩国的韩服的人,别人这么问她的时候,石云裳不会理会,悠悠然飘走就是。
能让她幸福感爆棚的大概是小孩子指着自己问他的妈妈:“妈妈,她穿的是什么衣服?”
“那是汉服。”妈妈回答,然后羡慕地说,“看起来好防晒啊。”
发扬传统文化,爱国
云裳阁里的布料客户把定制的衣服寄回云裳阁,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这让云裳很感动。
从接触汉服开始,石云裳就跟着圈子里的前辈学习了不少汉服知识,知道汉服有哪几大类,不同朝代的汉服有什么特点,以及汉服在历史洪流中是如何变化的。
她觉得汉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并深深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从年至今,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敢于将汉服穿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世人对汉服的接受度也越来越大,石云裳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08年之前我们觉得外国的好,08年之后开始转向中国自身文化,为什么在08年风向有一个大的转变?08年之后,中国崛起了,国力昌盛,国人自信了。”石云裳透过一件衣服的变化,去窥探中国发展,就算认知没那么专业和深刻,但是她的那份心,却彰显得亮堂堂。
石云裳一直热衷于举办或参与传统文化节,比如中秋拜月节、七夕乞巧节等。她希望能借由这些事情,身体力行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云裳阁更是拓展业务,增添拍摄一项。
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有这种诉求的客户很多,二来,还是有人不敢穿汉服出门,但是,她们敢穿着拍拍照。
还是要做点什么,毕竟汉服这么好看,不能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