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也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
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又称为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主要有以下危险因素: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49岁以后进展较快。近年来,冠心病的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可能是由于更年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减少等原因,使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降低,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60%~70%的冠心病病人有高血压,高血压的人患病率比血压正常的人高3~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关系密切。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脂症、凝血第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性增强,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病人增加2~5倍,且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迅速,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糖耐量减低也常见于冠心病病人。
吸烟导致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的人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的人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数量成正比。被动吸烟也是本病危险因素。
体重超过正常的20%,尤其是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者,动脉粥样硬化可急剧恶化。
其他因素,如遗传、缺少体力活动、西式饮食习惯(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及高糖、高盐饮食)、A型性格等;另外,危险因素还包括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力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酶因子增高等。
建立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同时,膳食脂肪应限制在总热量的30%以内,胆固醇的摄入量应限制在5~8g或以下为宜。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预防热量过剩,达到控制体重的作用。食物应以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低脂肪食物为主;控制肥肉、内脏、蛋*、全脂奶制品。
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控制血脂。此外,存在肥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血脂监测,如果发现血脂过高,可适当服用一些降血脂的药物来控制血脂。
高血压的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非高血压的人群也要注意血压,确保血压控制在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通过饮食、用药、活动等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非糖尿病者也应该定期检查血糖,降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除了注意饮食结构和数量之外,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当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上楼、游泳等,一般每日或隔日做30min,以达到调节精神情绪和改善心肺功能的目的。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往往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不注意调整,往往会影响健康。可以通过合理宣泄、适度让步、情绪转移、自觉遗忘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做到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宣泄不愉快的情绪,从而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于冠心病来说,良好的睡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轻冠心病的发病率。
(1)做好睡前保障:睡觉前,要学会放松心情,不要情绪激动,可以多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或者听一些柔和的音乐。
(2)注意睡眠体位:注意保持良好的睡姿,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易采取头高脚低且右侧卧的方式来睡觉。一方面,这样可以缓解全身肌肉,让身心放松,保持呼吸道通畅,也不会压迫到心脏,能够给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这样做可以减少回心血量,能够大大的减轻心脏的负担。但如果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就应该采取半卧位的方式来睡觉,可以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3)注意早晨起床:冠心病患者早上醒来后,不要着急着马上起来,建议先在床上闭目养神的躺10分钟,可以打打哈欠,伸个懒腰,做下深呼吸、按摩下头部等,这样做下来能很好的放松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的再坐起来,缓慢下床,穿衣服,可以有效防止冠心病突发。起床后,及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很好的稀释因睡觉时失水而变稠的血液,加速血液循环,减少冠心病发生率。
(4)适度午睡:实验证明,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冠心病人的心绞痛发病率降低30%。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