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创新与新药研究,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六十余年来研究最为活跃、成果最为突出的标志性成就之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曾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六十余年来,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以临床重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为切入点,在"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制定、"活血化瘀"现代内涵的阐释、系列活血化瘀中药新药的研发、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究等方面获得了丰厚成果,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形成了高质量的临床转化应用证据,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回顾了建国后活血化瘀疗法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历史,重点阐述了国内多个学术团队六十余年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推动、创新活血化瘀研究提供参考。
益气活血、化浊通腑法防治急性心梗
3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陈可冀院士等就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AMI)防治的研究。陈可冀院士等认为,AMI患者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多汗、脉微欲绝,属中医学"气虚"、"阳虚"甚至"阳脱"的表现,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属于中医学"血瘀"的范畴,由此提出"气虚、心脉瘀阻"是AMI的主要病机,主张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AMI,并研制了抗心梗合剂(由*芪、丹参、*参、*精、郁金、赤芍组成)。
有临床研究表明,此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AMI的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29,30],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治疗AMI的有效中药方剂。同时,陈可冀院士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AMI急性期患者多有大便秘结、口气臭秽、舌苔*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等症状和体征,认为其病机在"气虚血瘀"基础上应兼有"痰浊"、"秽浊蕴积"。而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溃疡、出血、脂质成分外溢、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可归于中医"痰瘀互结"的范畴,提出"痰瘀互结、秽浊蕴积"是AMI中医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此,在以往"益气活血"基础上,主张结合"化浊通腑"法治疗AMI,并研制出益气活血、化浊通腑的愈梗通瘀汤(由生晒参、生*芪、紫丹参、全当归、延胡索、川芎、广藿香、佩兰、陈皮、半夏、生大*组成)治疗AMI。经药理研究证实,该方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修复损伤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此方治疗AMI患者,可降低AMI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早期并发症,改善心功能[31,32]。
壹
芪参益气滴丸由*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等组成,具有益气通脉、活血止痛之功效。有学者以芪参益气滴丸为观察药物,评价其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于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33]。
该项研究共纳入名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芪参益气滴丸)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例,干预周期共12个月。第12月和第18月随访结果均显示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芪参益气滴丸和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相当,且和阿司匹林相比,芪参益气滴丸的安全性更佳。该研究是国内第一个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中医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临床研究。
除此之外,也有报道常规西药结合通心络胶囊干预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预防心室重构[34]等。
活血解*降低冠心病稳定期心血管事件
4
陈可冀院士等采用病证结合方法,把心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与中医"*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直中脏腑和腐肌伤肉等特点相结合,提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的中医病因学说。
认为"瘀"、"*"从化联合致病是冠心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主要病因,提出了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瘀*致变"理论[35,36],即在稳定性冠心病阶段,其病因病机以血脉瘀阻为主,瘀久可化热、酿生*邪,瘀*互结内蕴,日久正消邪长、*瘀搏结、痹阻心脉,导致急性冠脉事件。
壹
清心解瘀方(由*芪、丹参、川芎、藿香、*连组成)由愈梗通瘀汤精简化裁而来,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卒中及因心绞痛等引起的再入院率,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固醇(TC)水平。
在国家"十二五"期间,陈可冀院士带领课题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设计[37],纳入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清心解瘀方组和安慰剂组。清心解瘀方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心解瘀方配方颗粒(每日2次,温水冲服),安慰剂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安慰剂(每日2次,温水冲服),共服用6个月。
该研究结果表明清心解瘀方可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入院次要终点结局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为改善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中医药干预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38]。
展望
5
活血化瘀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走过了60余年,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经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派[39]。陈可冀院士领衔的以活血化瘀为特色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团队入选年首批中医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还创新了心血管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初步阐释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制定了血瘀证[40,41]和冠心病血瘀证[42]的诊断标准,并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发布,目前已成为行业公认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之一,极大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
基于以上科学证据,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者们相继制定发布了《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辨证标准及防治指南》[43]、《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5]等,同时发布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46-48],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目前正在进一步推广和不断更新。
壹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