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市场部丁营
患者,石某,女性,69岁,安徽阜阳人,年6月3日因“乏力、双下肢水肿、不能下床活动”入院治疗。
现病史
患者于20年前出现心慌、气短、严重乏力、胸前区憋闷等症状,诊断为冠心病。长期不能平卧、喘憋明显,曾多次住院治疗,每次住院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原计划在国家心脏中心手术治疗,但因为查出患有肾衰及严重贫血(最严重时血红蛋白只有50g/L)而放弃手术治疗。又因患者已不能独立下床,下肢水肿也十分严重,所以患者家属及本人都认为所剩时日不多。在对症使用“注射胰岛素(每天2-3次)、速尿、安体舒通、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叶酸”等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不能长时间下床活动。
既往史
心脏病二十余年。
入院检查
实验室检查(年6月3日):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偏高;淋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尿常规提示白细胞有明显升高。尿素氮15.35mmol/L(较高);肌酐.8umol/L(较高);尿酸umol/L(较高);胱抑素C3.11mg/L。
凝血酶原时间9.6s(下降),凝血酶原活度.4%(升高);D-二聚体ng/ml(升高);C反应蛋白正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74ng/ml(偏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58pg/ml(偏低);B型脑钠肽pg/ml(偏高);肝功能正常;血糖6.75mmol/L(较高);血脂异常(TC、TG偏高,HDL-C偏低);脂蛋白(a)mg/L(较高);血钾5.74mmol/L(较高)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率:88次/分
心脏超声(年6月13日):提示:左心增大、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功能明显减低。射血分数(EF):28%
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左室扩大),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肾衰等多种疾病。
治疗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心丸(浓缩丸)每次2丸,每日3次。
随访
服用两个月后,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患者反馈近来精神状态良好,乏力等症状改善(身上也有力气了),现在不仅能下床活动,还能烧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医院做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肌缺血症状以及衡量心功能指标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
心电图:心率68次/分
讨论
冠心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且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冠心病的治疗呈现以西医西药治疗为主的模式。然而,冠心病病理变化复杂,尤其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合并症。该病例中的石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肾衰等多种疾病。多年来应用西药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生活质量并未改善、再住院率极高(多次住院),使患者呈现久病体虚→病情加重→住院治疗→症状缓解→久病体更虚的恶性循环中。加之该患者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多种合并症,因此联合用药较多,饮食上也更加挑剔,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西药治疗往往是血脂高给予他汀类药物降血脂,血糖高给予胰岛素、二甲双胍等降血糖,心梗了就疏通(溶栓、PCI、外科手术等),水肿了就给予呋塞米等利尿剂,治疗靶点往往较为单一,常常需要联合用药,且难以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而中医认为,五脏相生相克,任何脏器的长时间异常,都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健康,影响人的整体健康,因此中医更重视整体调节及辨证论治。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改善预后方面优势凸显,且获得指南认可。本病例中所用活心丸(浓缩丸)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灵芝、人工麝香、熊胆、红花、体外培育牛*、人参、蟾酥、附子等10味名贵中药组方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方中人参、附子、灵芝均可补虚,其中人参补气、附子补阳、灵芝补气兼安神;红花、麝香可活血化瘀,促进循环;牛*、冰片可治痰浊;熊胆、牛*入肝经,可息风止痉(惊痫抽搐)、解*,另外熊胆还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纵观全方,补泻兼施,覆盖了该患者目前面临的虚(久病体虚、气虚)、瘀(血瘀)、水(水肿、痰饮)三大问题。补虚后,患者乏力改善;补虚+祛瘀后,患者能下床活动,由长期卧床导致的负面情绪也得到改善,故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明显好转。用药+下床活动,又进一步改善了患者双下肢水肿的症状,使患者的治病信心大大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带来的良性循环,正是中医药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优势体现。这也正迎合了当下冠心病的治疗观念——即从以病变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重视综合干预的治疗理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