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量化针刺手法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
TUhjnbcbe - 2021/5/18 18:46:00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传承班与第三届弟子年会》---点击查看

针刺手法量学

石院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先后对针灸治疗有效的10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脉症”“支气管哮喘”“冠心病”“胆石症”“高血压”“习惯性便秘”“截瘫”“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9种病证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改变了历代针刺缺乏计量的状态,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刺灸学。另外,历代文献对于腧穴主治功效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证,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总结,以明确其主治证候,他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条经脉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

捻转补泻手法量学的要素

(1)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捻转的补泻和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在施行补法时,医者手指轻轻地捻转,然后自然退回,形成一个有节奏的捻转频率,以达到徐徐地激发经气的作用。如治缺血性的头痛或眩晕,补法针风池穴时,从脑血流仪上可反映出脑血管缺血状态得到逐渐改善,其临床症状随之解除。在施行泻法时,医者手指、腕及全臂协调用力,其作用力较大,能迅速激发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如胆结石患者,当取阳陵泉和日月时,可迅速促使胆囊收缩加强,Oddi括约肌松弛,以达到排石作用。

(3)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

在手法中施术所持续的时间与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亦是手法量学中的核心。究竟施术多长时间为最佳治疗参数,在古典医籍中如《针灸甲乙经》只提到某穴在施行手法时留一呼一吸或两呼两吸,按照这种量学规定是远远达不到治疗作用的。我们认为:捻转补泻手法最佳施术参数,每个穴位的操作时间为1~3分钟。如“无脉症”取太渊、人迎穴施手法1分钟为最佳治疗参数。因此,只有找出和确定每一个证或病的最佳治疗参数,才能使针灸的临床研究提高一步。

(4)施行捻转补泻手法后,其治疗作用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

临床上嘱患者每天针灸1次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往往缺乏科学根据。石院士经过10年临床观察认为,每次针刺治疗后都有一定的、持续的治疗作用,其持续时间因病而异。如针刺人迎穴治疗脑血管疾病(中风),1次治疗所持续的最佳治疗作用时间是6小时。在针刺过程中发现,针刺后20分钟,其脑血流图改变最明显,持续到6小时,供血开始衰减,为此应6小时蓄积一次针刺治疗。在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当施行捻转补法1~3分钟后,肺内哮鸣音逐渐消失,患者症状缓解,最佳有效治疗时间可述3~4小时,此后继续进行针刺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蓄积作用。

近年来,在临床中对一些疾病采用针刺最佳施行手法的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找到了某些规律。

第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包括脑动脉硬化反映在基底动脉方面的症候群,或因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而供血不良,共54例患者,取风池、天柱、完骨三穴,各穴均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分钟,每日治疗2次。通过脑血流图对比枕乳导联的波幅均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患者自觉症状亦得到相应的改善。同时对部分患者用XLJI型双导脑血流图分别描记,施手法后即刻、2小时、4小时、6小时的枕乳导联图型,观察结果为:波幅增高,重搏波出现,提示供血有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这同临床改善是一致的。

第二,无脉症。15例患者取穴人迎、太渊(下肢无脉同时加气冲、冲阳),均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唯针刺人迎穴时直刺进针,让针感放射直达指端,然后稍提针,再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1分钟,每日2次,寸口脉当即可触之,但不持久,经3~5天治疗,脉搏可触及,患肢血压接近正常水平,患者自觉症状相应好转。对半数患者做了针刺前后肢体血流测定,经治疗后肢体血流波幅明显增高,提示患肢供血状况得到改善。

第三,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取大椎、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基本上每穴施针1分钟,听诊肺中哮鸣音逐渐消失。如哮鸣音存在说明还未达治疗量,继续运针施法,直至哮鸣音消失为止,最长施手法时间3分钟左右。

第四,冠心病。取内关、心俞、膈俞、膻中,均用捻针补法,施针2分钟。共观察20例患者,S~T段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T波波幅相应增加;捻转泻法,使S~T段在原来基础上有所下降,T波波幅无明显改变。这为针刺治疗冠心病的配穴及使用补法打下了基础。

临床上应根据以上四个要素来决定“剂量”。当然,机体接受刺激的强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不能因此而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是不能确定的。人虽各不相同,但就像各项生理参数的正常值一样,各有一定限度,超过则患者不能忍受;不及则起不到治疗作用。因此除上述四大要素外,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肥瘦等因素对手法量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针刺的深度实际上是决定针刺刺激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临床应予以重视。这里由于主要讲的是在针刺一定深度后进行捻转补泻的手法量学,故未讲针刺的深度。手法量学的研究工作十分艰巨,其影响的因素很多。因此,研究工作应该逐步进行。如果我们的针刺手法能够具有科学的量的规范,那将不仅是手法研究的一大突破,亦是针灸治疗学的重大突破。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石学敏》/卞金玲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第二辑)

-END-

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分享或点赞!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药。如医院医生或诊所医生积极治疗。

2、本文来源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量化针刺手法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