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之一。肥胖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从而改善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在多项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低进食频率与肥胖相关,也就是吃得越少反而越容易发胖。在三餐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早餐进食频率与肥胖的关系相关研究较多,早期研究发现早餐进食频率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早餐频率降低或不吃早餐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午餐和晚餐频率对肥胖的临床影响。β受体阻滞剂对射血分数降低行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有益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为了解β受体阻滞及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受试者来源于ChinaPEACE5p-HF研究队列在年至年纳入的来自中国20个省份52家医院住院的年龄≥18岁的新发心衰或失代偿心衰患者。患者入院后7-10天内完成心脏彩超评估,LVEF为40%-49%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院内死亡、放弃治疗、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的患者被排除。研究对患者进行基线资料收集,并在出院后1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的主要终点是1年内全因死亡或全因住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结果统计上使用了逆处理概率加权法(IPTW)对混杂因素进行了校正。统计结果显示共有名HFmrEF患者被纳入研究,这些患者平均年龄65.5岁,其中36.4%为女性,平均LVEF为44%,其中63.9%的患者在出院时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其中美托洛尔占84.8%,比索洛尔占12.2%,卡维地洛占3.0%。基线资料显示,未进行校正前,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更为年轻、心功能更好、使用ACEI或MRA的比例更高。在进行IPTW校正后,大部分基线资料及的组间标准差缩小到10%以内。在1年随访期间,共有人(16.3%)死亡,有人(47%)再入院,人(13.7%)发生心血管死亡,(32.1%)发生心衰再住院。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12.7%vs.22.7%,P<0.)(图2A),全因住院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45.1%vs.50.3%,P=0.04)(图2C),心血管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11%vs.18.4%,P=0.)(图2B),但是心衰再住院率无显著差异(图2D)。IPTW加权后Cox回归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显著相关(HR0.70[0.51-0.96],P=0.03),但是与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风险无显著相关(图3)。药物剂量分析显示,接受≥25%靶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倾向于拥有更低的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风险(图S3)。该研究提示,在HFmrEF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0%显著相关,但与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风险无关。因为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存在许多混杂因素,且研究对随访期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监测和分析,对患者入组前的LVEF情况没有记录,因此在进行结果解读时因慎重考虑。
图1研究流程图
图2累积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A)、心血管死亡(B)、全因住院(C)和心衰再住院(D)
图S3不同剂量β受体阻滞剂累积事件发生率
图3Cox回归风险模型
专家简介曾华媛,广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力衰竭,毕业后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
吉庆伟,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暨南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广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侧重于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在心血管危急重症的处理上具有较丰富经验。在Cardiovascular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学术论文29篇,总影响因子大于分,单篇最高9.,总引用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担任Atherosclerosis、Immunology等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专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参考文献
β-blockerand1-year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