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怔忡”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寒凝热郁,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心脏血脉的气血阴阳失调,心脉瘀滞。临证所见有虚有实,或虚实互见,其实者大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寒凝热郁。其虚者轻则脏腑气血阴阳不足,重则气血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厥逆暴脱,甚则危及生命于顷刻之间。冠心病证治主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治疗原则为“不离乎心,不止于心”;“治本在补,治标在通”。
辨标本虚实,治宜通补
对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标本虚实。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皆因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其病理改变多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引起脉络痹阻不通:病为本虚而标实。
临症时辨清标本十分关键,所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
扶正与祛邪是治疗本病的两大法则。
一般治本宜补,治标宜通。
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当“急则治其标”,多用通法止痛,即气滞宜调,血瘀宜逐,痰浊宜豁,寒凝宜温。
当病情稳定时,“缓则治其本”,多用扶正培本的补法,即气虚者补气,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其中又以补脾、补肾为主。
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宜补宜和。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多通少补,或多补少通,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的方法,灵活运用,精心选药。
做到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这样,才能祛除病因,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解除病痛。
调达气血,贯穿始终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故气血为临证之一大纲要。
《内经》云:“心痛者,脉不通”。不通是引起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因为正气内虚,加上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影响,使气滞血瘀,痰浊瘀阻,心阳不振,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发为心痛。
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欲止痛,先要解除不通,故用活血化瘀法。
但“活血不忘气”,因此须同时结合调气法治疗,即“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冠心病证型:
1、心气虚:临证见一般气虚症状外,常伴有心悸怔忡,胸闷隐痛,脉虚细或结代,治以补益心气,常选用十全大补汤(*参、*芪、白术、白芍、茯苓、肉桂、熟地、当归、川芎、甘草)调理。气虚明显者,用生晒参。
2、心血虚:除血虚一般见证外,常伴有胸闷胸痛,怔忡不寐等。用药须注意气血相生和阴血与共之理,不囿于养血四物类。血虚而气常不足,常选用归脾养心汤(*参、茯苓、甘草、生地、*连、葛根、石菖蒲、延胡索、蜈蚣、薏苡仁、红花、*芪)加入适量补气药调理;血虚而阴不足,常可见烦热盗汗,舌淡欠津,脉或促或结代、或细数,常用当归、生地、白芍、百合、麦冬、玉竹、炒枣仁、五味子等调理。
3、心阴虚:阴虚而见心系证候,如心悸怔忡,怵惕不寐,胸痛隐隐,脉细数,可滋养心阴,一般用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以治偏阴气虚者;*连阿胶汤(*连、*芩、芍药、鸡子*、阿胶)以治偏心肾阴虚;水亏火旺者,以太子参、北沙参、丹参、元参并用。
4、心阳虚:温补心阳为正治常法,轻则桂甘龙牡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重则参附汤(人参、附子、青黛);阳虚兼气虚,多用生晒参,有时也可用红参、高丽参。
5、心气血两虚:益气补血,养血安神,以人参归脾汤(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炙草、炙芪、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为主方,胸痛不寐者加琥珀、三七粉。
6、心气阴两虚:益气补阴,养心安神,补心丹仅用于一般轻证,重者必用生脉饮(红参、麦冬、五味子),其中用参极为讲究,偏阴虚者用西洋参,偏气虚者用生晒参,气阴两竭,脉露虾游鱼翔欲脱者,用大剂吉林野山参加天麦冬、五味子,颇有速效。
7、心阴阳两虚:本证脉象每有或促、或结、或代,常用仲景复脉汤(炙甘草、西洋参、火麻仁、生地、麦冬),本方麦冬、生地、阿胶同桂枝、生姜并用,加入炙草、人参、大枣、麻仁于方中,气血阴阳兼顾。遇重证者更强调用酒、水各半浸渍煎药,借清酒之力通脉而和阴阳,乃善用本方紧要之处。
8、痰瘀互结:此类证必须有痰、有瘀见证,且需明辨瘀血成因,是气滞血瘀,或血涩血瘀,或气虚乏鼓动之力而血瘀,或血虚生化无力而血瘀;痰证需辨水气痰湿,或膏粱厚味,脂积肠肥,内聚成痰,或脾肾虚而津液不能气化,积郁成痰,治法各有机巧。化痰祛瘀,如桃红四物(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合星附导痰(苍术、香附、陈皮、制南星、炒枳壳、半夏、川芎、白茯苓、炒神曲)及丹参、瓜蒌、贝母、地龙等,乃一般通用常法,辨痰瘀而审证求因,方为治病求本之法。
9、心脉痹阻:如胸痛彻背,胸阳痹阻者,用瓜蒌薤白类通阳宣痹;营卫气血不调,心脉痹阻者,常用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甚则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气机窒塞而致者,常用柴胡、元胡、香附、丹参、葛根、郁金、降香、三七、乳没等。
10、寒凝热郁:冠心病纯见寒凝热郁者不多,但无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确有此类证象,如顽固性心绞痛而见寒凝阳微,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西药难以缓解,用乌头、赤石脂、川椒、干姜、附子而得效。又曾见心梗后反复心悸怔忡,胸闷胸痛,苔*腻舌红,烦躁便结者,用泻心汤(大*、*连、*芩)合*连温胆汤(川连、竹茹、枳实)有显效,下通,苔化,痛悸均可缓解。
11、水气凌心:冠心病久病,心肾功能不全,乃心脾肾同病,本虚而标实,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实脾饮(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辨证选方。常用葶苈子、黑白丑、木防己、川椒目、生牡蛎、泽泻、丹参、桃仁、郁金,加入辨证方中。
12、心肝血虚:养血柔肝,安神宁心,常用东垣补肝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枣仁、木瓜、甘草)加味。
13、心脾两虚:益气养血,调摄心脾,以归脾汤(白术、人参、*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加减为主。补药中必佐通调气血之品才更有效。
14、心肺气虚:此类证除见心悸怔忡外,常伴有胸闷气短,甚则呛咳喘促,必补益心肺之气,用人参、*芪、甘草、远志、茯神、丹参、姜枣为治。
15、心肾不交:证见不寐,心悸,常法治之未效,要考虑心肾不交。其见证有两类,一为肾中之火浮游而心火内燔致心肾不交者,用*连、肉桂,交泰心肾;一为肾中之水不足,心火上炎,而心肾不交者,宜壮水制火,用*连阿胶汤(*连、阿胶、*芩、芍药、鸡子*),即叶天士泻南补北之法。
16、心肾阳虚:中医认为心肾手足少阴,表里相关,常用心病治肾之法,故温补心肾之阳气,实心病治肾之类,以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加参芪。
17、心胆不宁:证见心悸,胸痛,不寐,善恐易惊,苔腻脉滑,用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为主方,此方临证变化甚多,如舌红脉数者,加*连;心肾虚而痰甚者加人参、山萸肉、枣仁等即十味温胆汤。
标实
01
心血瘀阻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做劳。
02
气滞心胸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03
痰浊闭阻
胸闷重而心微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04
寒凝心脉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冷汗自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俐,血虚寒厥服之效。
本虚
01
心肾阴虚
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六味地*丸
天王补心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02
气阴两虚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参养营即十全,减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温补宜。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03
心肾阳虚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