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心衰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变,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虽然原发性心肌损害与异常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但很多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引起心衰。
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引起心衰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性损伤
抗肿瘤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会导致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及心包疾病等。
可诱发心功能异常的抗肿瘤药物包括恩环类药物、环磷腺胺、靶向药物及免疫制剂等。
在抗肿瘤治疗时,如发现心功能异常一定要依照心衰指南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异常的关键药物,需与ACEI联合应用。
甲状腺疾病可导致心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亢)身体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会激活儿茶酚胺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且还能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
这些改变都会使耗氧量、液体潴留与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大,导致心衰加重。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造成的心血管代谢改变虽然不同于甲亢,但也会引起左室舒张功能受损。
脚气病会造成心力衰竭
脚气病性心脏病是维生素B1(硫胺素)长期且严重缺乏引起的一种高排量型心脏病,通常认为可能与交感神经受损及血液中的丙酮酸、乳酸含量增加有关。
该类患者除了缓解维生素B1缺乏外,还推荐口服维生素B1补剂,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当剂量的烟酸、维生素B2、B6及12。
对于湿性脚气病患者,需连续肌肉注射维生素B17~10天,然后再改为口服。
心衰的四个发展阶段
前心衰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心衰阶段,这时还没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没有心衰症状及体征,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群体。
前临床心衰阶段
第二阶段是前临床心衰阶段,心衰有结构病变,但还未出现心衰的症状与体征,这时要进行相关治疗。
临床心衰阶段
此时既出现了心脏结构病变,又有了心衰症状与体征。
终末期心衰阶段
患者出现进行性的结构性心脏病,即使经积极治疗,在休息时也有症状,需进行特殊干预。
心衰的预防措施
无论是心衰的预防还是治疗,控制好原发疾病很重要,如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甲亢等。
预防心衰最晚从40~50岁开始
如果能掌握心衰的相关知识,可在一生中有四次预防机会。
四十多岁时可能会患上心肌梗死与心衰,但在该年龄段时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但65岁后会迅速增加至十万分之一二百。因此,如果能在40~50岁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就可免受心衰之苦。
研究人员表示,患上心脏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未必都可诱发心衰,具体还与个人基础病的类型有关。
相对来说,患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更容易诱发心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