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猝死越来越年轻化多虑了
TUhjnbcbe - 2021/7/23 16:28:00
澎湃新闻记者温潇潇年的第一周尚未结束,已有两名年轻人的突然离世令人惋惜:《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孙侨潞的妈妈发文证实,25岁的孙侨潞因心肌梗死不幸死亡;22岁拼多多女员工深夜下班回家路上猝死。近年来,进入公众视野的青年猝死事件仿佛越来越多,猝死真的越来越年轻化了吗?澎湃新闻近日采访多名心内科主任医师了解到,从临床经验来看,年轻人在猝死人群中的占比确实有所增加,部分人甚至没有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明显症状(即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关于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平时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专家分析,猝死年轻化的原因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密切相关:不合理饮食、过量烟酒、缺乏睡眠和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都可能成为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不过,专家也强调,猝死人群仍以中老年居多,小于30岁的人群毕竟是极少数,无需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重点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加以重视,并且及时就医。以心梗为例,急性心梗正在年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介绍,目前大约3/4猝死事件的原因是心脏性猝死,即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还有另外1/4则为脑出血、哮喘、窒息等非心脏性原因。在心脏性原因中,冠心病一直是所有年龄人群中死亡的高危因素,它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涉及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形成斑块,限制心肌的血液供应。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又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发作形式——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导致持续性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肌坏死,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张海澄说,尽管冠心病并非是年轻人猝死的首要原因,但近年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的确有年轻化的趋势。在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铭看来,年轻人发生急性心梗的比例确实存在增加趋势。他认为,这与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的趋势一致,更多人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了年轻病例的增多。他指出,近期接连发生的两起猝死事件不幸病故的都是二十多岁年轻女性,而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之前由于雌性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急性心梗的发病率相较男性低很多,发病高峰期也相对男性更延后,因此事件发生后才会格外令人震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一项医院例45岁及以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至年间,年轻患者在冠心病患病人群的占比逐年升高;不仅如此,年轻患者高血压的比例也从40.7%增加到47.5%,糖尿病比例从20.3%增加到26.1%,血脂异常从27.3%增加到35.7%。除了急性心梗年轻化,年轻心梗患者的病变评估更具难度。据国家卫健委公开信息,这些年轻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轻,但心梗一旦发生,坏死程度也往往更加彻底,对心脏打击更大,复发率更高;而年老心梗患者的心脏在长时间的病变侵害下,已经具有一定的适应机制。健康防范意识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张海澄和张铭都指出,目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绝大多数患者仍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占比尽管上升,却仍然不超过10%。这组数据的意义在于,人们应尽量避免对急性心梗年轻化产生过分的恐慌和焦虑,因为明显的焦虑和担心反而对身体不利,与此同时,应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重视预防上。广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陈爱兰也认为,在惋惜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加强公众的防范意识,“现在更多是民众跟不上医生的思维,非常有必要多宣传”。网上还有不少声音称,可以通过加强体检筛查避免与急性心梗有关的猝死事件,张铭直言:效果不佳。“常规体检项目没有针对性,像大筛查,并不包含真正识别冠心病的最关键检查,这种检查本身有放射性,对身体有一定损害,也不作为医生常规推荐,需要严格的适应症(才能做)”。不能依赖体检的情况下,预防就变得格外重要。据张海澄介绍,有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猝死之前都存在明显的诱因,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情绪激动(如吵架、生气),其次是饮酒和过度劳累。再比如,年轻人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肌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并不明显,他们会在病*性感冒或腹泻已经侵犯到心肌时仍然高强度工作,却不知此时的死亡已悄然临近。张海澄强调,对于病*性心肌炎患者,药物只能辅助治疗,此时最好的治疗就是休息,让心脏跳得慢一些。在张海澄看来,高油高盐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缺乏规律运动、工作压力过大、睡眠质量下降、心理问题日渐普遍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诸多老年病年轻化的根本症结。针对现代年轻人普遍久坐和缺乏运动情况,他建议给自己设置“课间概念”,“每隔45分钟到1小时,就上个闹钟站起来活动活动,哪怕只有几分钟,也是有张有弛的。”张铭对此也表达了相似看法。除此之外,他还尤其强调了避免极度抽烟喝酒和极度熬夜的重要性,他表示,在急诊科这样的患者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公开资料都会提到,不合理的饮食、过量烟酒、缺乏睡眠和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是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即使有些病与遗传背景相关,难以改变,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却是我们完全能够决定的……如果年轻人发现和抢救得及时,不像常常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预后都要好很多。”张铭说。最后一根稻草:警惕和急救如果已经难以阻止疾病发生,学会识别异常情况并及时就医便是最后一道宝贵的生命底线。还是以心梗为例,《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94%的心梗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其他最常见症状为大汗(67.2%)、乏力(31%)、恶心(30.7%)、呼吸短促(29.1%)、肩颈部放射性疼痛(27.9%)、心悸(22.3%)及胃部不适或疼痛(12.8%),只有0.2%的患者无急性症状。也就是说,心梗在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蛛丝马迹,早期识别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如果第一时间选择就医,能够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陈爱兰最近收治的心梗病人中,有一名男性起初感觉胸口有“紧榨感”,因为没有严重到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程度,便没放在心上。后来还是他的太太发现,他睡觉时都不敢安心躺下,睡眠质量也变差了,医院检查。陈爱兰对他进行血管造影后发现,他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已经几乎就快闭塞,距离急性心梗病发不远。如果突发心梗,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曾提示,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切勿随意移动,并第一时间拨打,打开门窗、松开上衣,持续呼叫患者使其保持清醒。若患者失去意识,应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注意保持电话及救生通道畅通。医学界普遍认为,出现急性心梗后的*金救治时间只有2小时,每拖延一分钟,都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亡。救治方法只能通过放入支架或溶栓的方式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国家卫健委介绍,该救治方法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才能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患者往往在发医院。年的一项前瞻性心肌梗死研究表明,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平均时间为4小时,29%的患者甚至超过6小时。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患者还经常对于医生提出的救治方法表现得犹豫不决。陈爱兰记得,去年曾有一位79岁的心梗女性由于对介入手术不放心,硬是纠结了6、7个小时,等出现休克后,家属才同意做手术。尽管陈爱兰和同事最后还是把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由于时间延误,她的心功能已受到明显损伤,因此住院时间很长,还留下了容易气喘的后遗症。张铭还提醒,遭遇急性发病时千万不要随意用药,因为病人往往无法判断用药的准确情景。比如,硝酸甘油可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但同时容易造成低血压,如果原本血压偏低,服用后可能还会加重病情。因此最好的方法还是第一时间拨打。如果万一不幸发生猝死,张海澄呼吁,家属应尽量接受尸检,“对个人来说可以明确死因,对家人来说可以排除是否存在遗传因素,如果存在,可以做到更精准的预防,另外对社会医学的整体进步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期编辑周玉华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猝死越来越年轻化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