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猝死病因,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可有效降低相关死亡率,但超过70%的猝死发生在不符合ICD植入标准的患者中。对该人群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治疗。近日,发表在EuropeanHeartJournal上一项研究探讨了使用生物标志物和心电图指标是否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突发和/或心律失常死亡(SAD)的风险分层。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指导队列指导队列包括PRE-DETERMINE和DETERMINE注册研究的例既往有心梗和/或轻中度左心功能不全(LVEF35%-50%)的冠心病患者。在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后,共有例患者参与了分析。验证队列则纳入了ARTEMIS研究中的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在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后,最终的分析队列为例。
心电图分析包括评估每导联的P波、QRS波、ST段和T波的幅度和持续时间,PR和QT间期的测量以及根据指南共识评估QRS碎裂、早期复极化和T波倒置的形态标准。根据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图表现,确定风险类型,包括解剖学(连续Q波、左心室肥大和左心房扩大),自主神经(静息心率、PR间隔),去极化(QRS持续时间、QRS碎裂、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复极化(JTc间期延长、早期复极化、连续导联中的T波倒置)等危险标记(图1)。根据既往确定的心律失常风险的切入点对连续测量进行分类,包括PRms,QRS持续时间(≤80、80-,ms)和JTc间期延长(≥ms)。
图1基于病理生理的心电图预测突发心律失常死亡风险的方法
指导队列中的主要终点是SAD的复合终点。在症状发作1h内或最后一次无症状的24h内发生因心脏病或未知原因引起的意外死亡,被认为是心脏性猝死;死亡前突然出现自发性循环衰竭而不伴有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损害,被视为心律失常;因室颤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成功通过外部电除颤得以复苏,也被认为是心律失常死亡,并被纳入主要的SAD终点。在验证队列中,预先指定的主要终点是SAD或心脏骤停复苏。SAD的定义是在症状发作1h内或最后一次无症状发作24h内死亡。
研究结果
在指导队列中,心电图评分显示低危和高危患者的5年累积SAD发生率分别为1.5%(95%CI:1.1-1.9)和6.2%(95%CI:4.5-8.3)(绝对值P0.)。在验证队列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风险分别为0.9%(95%CI:0.4–1.6)和5.2%(95%CI:2.6–9.3%)(绝对值P0.)。
进一步评估与左心室功能分层的绝对风险发现,在基线期LVEF35%的患者中,低风险和高风险组SAD的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95%CI:1.0–1.9%)和6.3%(95%CI:4.5–8.4%);对于那些因左室功能下降而处于中度SAD风险的患者(LVEF35%–50%),低风险和高风险组人群中SAD的5年累积发生率是2.4%(95%CI:1.6-3.5%)和7.4%(95%CI:5.1-10.3%)。
心电图评分高危与SAD死亡率的相关性高于非SAD患者(HR,2.87vs1.38;绝对值P=0.);且随着ECG评分的增加,SAD导致的死亡比例有所增加(低风险:16.5%,中度风险:20.2%,高风险:24.9%;绝对值P=0.03)
图2简单的心电图指标指标可预测冠心病患者的猝死危险
在验证队列中观察到了相似的发现。在包括LVEF在内的临床风险因素模型中添加ECG标记可改善衍生和验证队列中的鉴别和重新分类指标,包括在验证队列中对28%的患者进行正确的重新分类[净重新分类改善28(7%–49%),P=0.]。
结论
简单的心电图指标反映了不同的风险范围,可以特异性识别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猝死风险。与包括LVEF在内的传统危险因素相比,解剖学(Q波、左心室肥大),去极化(QRS持续时间)和复极化(JTc间期)的心电图指标可改善SAD危险分层。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结合其他SAD风险标记物,是一种有前途的工具,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SAD风险分层,并可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受益于预防性猝死治疗的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献索引:NealA.Chatterjee,JaniT.Tikkanen,etal.Simpleelectrocardiographicmeasuresimprovesuddenarrhythmicdeathpredictionincoronarydisease.EuropeanHeartJournal,;0,1–1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