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
春回大地,柳絮纷飞,惠风和畅,清明已至。
草长莺飞的清明节不仅是放松身心的小长假,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清明期间,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
这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孝文化”。古往今来,流传下许多清明诗词,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祖先和亲人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清明》,家喻户晓。这首小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诗篇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诗。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描写的是当时墓祭的情形。从中可以品味出古人祭祀祖先的虔诚、悲伤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光是在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也同样为亡灵表达祝福和期望。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明显地被赋予了些许*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烛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既无踏青,也不怀古,表达了清明时节的别样心情。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此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从以上这些诗篇中,不难看出,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追怀前辈的节日,也是一个适合踏青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日子。那么清明节还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随着风把一切烦恼带走。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吃青团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个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小编也希望,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珍视,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将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我们的灵*,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这个柳絮纷飞的日子,抛开喧嚣纷扰,抛开杂念,抛开科技的渲染,而是以纯粹的内心感怀。珍惜在世之人,缅怀已故之人。
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墨香中华、婷婷唱古文等。
书行好物精选
点击图片进入
点阵语文同步练习字丶特质出色钢笔超顺畅书写控笔拼音数字一网打尽、笔画训练打好练字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