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可趁东风放纸鸢
TUhjnbcbe - 2022/5/4 16:37: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csjkc.com/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扎燕风筝》

门上年画辞旧岁天上风筝迎新春春天虽然短暂,但却也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桃花灼灼,梨花胜雪。迎着春光,猫了一冬的人们都开始出走家门,去郊外爬山,去公园赏花,春日里的一切都恢复了生机。春天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被柔暖的春风包围着,手持银线仰望长空,看着五彩的风筝随风摇曳,想那放风筝的人和看风筝的人都有种别样的惬意吧。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今天让我们聊一聊风筝的起源和文学作品里的“扎燕”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写有《村居》一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诗中的“纸鸢”,即风筝,古时称“鹞”、北方谓“鸢”。关于风筝起源说法有多种,既有斗笠说,又有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被风吹起的斗笠、飘落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飞鸟说等。观点虽不一,但风筝确实很早就在中国就出现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春秋战国时,东周哲学家墨翟曾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余年。

其实,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承担侦察、通讯甚至求救的功能。唐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志》续集卷四引《朝野佥载》说,“六国时,公输班(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也记载了风筝承担“无人飞机传递情报”的功能,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公元年),侯景作乱,武帝被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鸢,将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风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发觉射落,不久建邺被攻陷,梁朝从此衰微灭亡。

到了唐宋时期,风筝逐渐从*事用途转变为娱乐工具,且随着造纸术发展,纸糊的风筝逐渐增多。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弦声响碧空”说明唐代的风筝带弦,放飞之后可鸣发悦耳的声响;南宋诗人陆游笔下的风筝尽显闲适童趣:“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凤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

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装饰技艺得到了空前发展,宫廷中把放风筝当作一项能表现太平盛世,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来对待。受皇家喜好风筝的影响,北京风筝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

年《文物》杂志介绍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其作者的考证一直被世人争论不休,但很多人认定,这本书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写。《南鹞北鸢考工志》残本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

《南鹞北鸢考工志》孔祥泽的手抄稿此外,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还给放风筝安排了另一项功用,即借花红柳绿之时,通过风筝把过去一年的不顺放出去。《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慎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纨劝她:“放风等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年发行的《风筝》邮票

四个风筝图案均选自《南鹞北鸢考工志》画诀。第一枚邮票是雏燕,画诀为六言:“雏燕如何来画,拟人似胖娃娃。肢短头宽且大,尾小羽稀有差。双瞳瞪似秋水,两颊颜若荷花。眉开眼里含笑,*口呢喃学话。”邮票画面上的雏燕风筝,体态丰腴,像一个活泼可爱的胖娃娃。左右两膀彩绘有盛开着的荷花,喻意新荷出水。

在长期的发展、借鉴、融合中,北京的风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扎燕风筝是北京风筝流派中最为艳丽的一支。

看上去,每一只北京扎燕风筝都是一个“大”字。不论是瘦燕、胖燕,还是中胖燕,不论是男燕、女燕,还是雏燕,它们的形态,都是一个“大”字。也可以说,一只北京扎燕风筝就是一个张开了四肢站立着的“人”。风筝的造型千姿百态,为什么北京扎燕独取了“大”“人”大形态。有人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释,说如这般的造型使风筝很容易飞起来。但当我们了解了北京扎燕风筝的原型——燕子,可能就有了新的看法了。燕子是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一只燕子一个月就能吃掉5万多只昆虫。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待到来年春天再飞回来。“年年此时燕归来”——家燕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自己返回故乡。燕子秋去春来,不忘旧巢,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认为是吉祥、福瑞之事。“莺啼燕语报新年”——燕子来了,春天也就到了。人们还在小小的燕子身上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在燕子身上,人们可以感怀春光,咏叹季节变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人们通过燕子,歌咏爱情的美好,传达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了人们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的寄情物。在文学作品中,燕子,已不再仅仅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子孙的血液中。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北京人把风筝扎制成燕子形状,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放到天上的只是一只只风筝,同时也在放飞着另一个自己。放风筝的人就是那只天上的风筝。人们让扎燕风筝代替自己,去到达那个我们的心想到了,但我们的身体却无法和心一同前往的地方。放风筝的人在地上。放风筝的人心在天上。

这应该是就是人们扎燕风筝名称的本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