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潘俊杰哲学最大的好处是,能帮你找到焦
TUhjnbcbe - 2022/7/24 17:22: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六五一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问态度

……

READON「

潘俊杰

哲学最大的好处是

能帮你找到焦虑的原点

人物介绍

潘俊杰,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内科功底深厚,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医院优秀*员称号。曾在海外独立开展心血管内科工作2年,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经验。擅长:冠心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及支架植入;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植入;高血压诊断、药物调整及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对心内科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有独到的经验。尤其对冠心病复杂病变的支架植入有较深的理解和造诣,每年独立完成急诊及平诊手术多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施二项以及主持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等多项课题。先后入选医院优秀人才计划“华菁奖”、复旦大学“卓学计划”。

采访笔记

“预防就是一把狙击步枪,就在疾病刚刚露出苗头,还来不及气势汹汹奔腾而至,就在一千米开外一枪命中。这就是预防的意义。”

潘俊杰,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冠心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及支架植入;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植入;高血压诊断、药物调整及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对心内科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有独到的经验。

经历过急诊科、呼吸内科、心内科,他说:“所有心血管意外,其实都不是意外,都是经过常年积累,就像巨浪一遍一遍冲刷着的岸边的岩石。以此类推,把所有疾病的治疗端口前移,是目前最迫切的,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贻误战机。”

在这个理念的驱使下,7月13日,由他发起组织的“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成立大会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举行。“我们做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第一个在巨大的签到板上落下名字的人,就是我。我们已经有八十名志同道合者,分别属于几十个学科领域,我们主要的工作是,义诊和医学科普。大家之所以如此踊跃,我理解为普遍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视频里,他神采奕奕,笑容满面。

“教会人们预防,与抢救成功是不同的成就感。过去,抢救了一个患者,病人家属向你投射了感激和钦佩的目光,但你自己知道,抢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你不会陷入那种得意忘形,反而会冷静思索,该做些什么。”

他有两年援摩经历,他说这两年丰富了人生,终于有时间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这个命题他想了好久好久,在想破头都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时候,他决定戒烟。

“如果说一定要做点什么的话,就先从戒烟开始。”这么想着,他用了一个月时间,断了烟的念想。“我感到了力量,控制自己的力量。”

戒了烟,却多了一个习惯。从去年底开始,他每天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读西方哲学,并且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

我们聊天的那一日,正好是二百天。他为哲学深邃的逻辑和归纳着迷,在摩洛哥那些夜晚仰天看着星空的感觉,再一次回到了他的日常。“海德格尔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根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回到哪儿去。这一点没弄清楚,人生就落空了。学了哲学,追问生死,追问灵*,是对生活多了一种思辨,没有什么是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我发现哲学最大的好处是,能帮你找到焦虑的原点,事实上,焦虑贯穿人生的状态……”他坦言,读了克尔凯郭尔的观念后,变得不那么焦虑了。

“人生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选择就会带来焦虑。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会有焦虑,以下是焦虑的三个层次:第一种层次,买一件衣服,吃一顿饭,买一辆车子,这些生活所需是使生活更便利的工具,这时候的焦虑是比较具体的层次;第二种层次,选择什么行业,和什么人交朋友,和谁恋爱、跟谁结婚;第三种层次,要不要选择忠于自己?这是选择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他悠悠说道。

1

从医之路

年,潘俊杰出生在浙江金华。

“家里并没有人做医生。那个年代,专业都是父母选的,父母选择的标准是,将来能有份稳定的工作。17岁,正当叛逆的年纪,总想离家越远越好,于是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

进了大学,潘俊杰有些后悔,太多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困扰着这个年轻的后生。“其实我从小喜欢的是数学,直到现在,辅导女儿作业时,会和她争着做那些高难度的奥数题,以此为乐,简直上瘾。”

直到接触临床,潘俊杰才算真正进入角色。“开始抢活干了。实习期间,白天上课,晚上泡在急诊室,帮着外科缝合,帮着内科抽血化验,救护车去急救,我也跟着,把病人抬到车上,老师在抢救,我就在一旁打下手。”

本科毕业后,潘俊杰先是在医院大内科做了六年住院医师——三年转科和三年呼吸科医生,后来考研,又花了5年时间学习,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医院心内科,这一晃,已经十多年。

“这十多年,练出了一颗大心脏。心脏科的医生,都有一颗大心脏。”潘俊杰说。他坦言,每一位心内科医生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心脏病的病情变化特别快,几分钟之内见生死,心脏病又都是身体器官累积到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才猝然发病,这时人的身体早已失去自我修复与平衡,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如果医生预判失误,猝不及防,人就没了。

他说起有一回发生的事,一个病人在监护室好好的与家属说着话,家属刚走出监护室,正在等电梯,病人心脏突然停了。医生飞奔去抢救,做心肺复苏,判断下来是血管堵住了。“这过程电光石火,被喊回来的家属,一时缓不过神来,前一分钟还谈笑风生,怎么后一分钟就不省人事,我们怎么解释呢?生命就是这般脆弱,是呀,是呀,病人家属也这样附和。”

生命,真的就应该这么脆弱吗?潘俊杰问自己,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很久。

2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情况下,当病人找到我们时,已经不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时机了,抢救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濒临死亡的病人被抢救回来,医生或许很有成就感,但实际上,这对病人来说是极其黑暗、极其痛苦的过程。”

生命本不应该如此脆弱的,潘俊杰想。这些年他努力勤勉地正在做一件事:战线前移,目光投掷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介入和预防。

在潘俊杰看来,所有的心血管意外都不是意外,是不断累积、叠加的最终结果。“这是很痛心遗憾的,医院时,战机已经贻误。我们主张在疾病发展初期,或者更早进行有效干预,通过科普宣教去预防,在疾病刚刚露头,有一点苗头的时候,把病扼杀在萌芽中。早期介入或防护,好比一支狙击枪,疾病还没发展到跟前的时候,几百米开外,一枪命中。”

理念谁都清楚,但毕竟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为了做好预防宣教工作,潘俊杰拼命压榨自己,他埋头写起科普,利用手术和手术之间的空余,利用门诊之后查房之前的时间,或者晚上加班,坚持每天写一篇,三个多月,连续写了一百多篇科普文章,这些内容在网上引起广泛阅读和热烈反响,数篇的阅读量都在10万加,潘俊杰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科普达人”,拥有了大量粉丝。

与此同时,潘俊杰看到身边很多同行朋友也在做义诊和医学科普等公益活动,他想,万涓成水,何不一起干呢?说干就干,他带头发起了“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组织,仅自己每年就举办了20多场讲座,下社区,去郊县,跑外地,到处做科普宣教。“我们这支队伍,不仅有心内科医生,还有眼科、泌尿科、内分泌、普外科、心外科、麻醉科、放射科、中医科等各路专家——义诊、带教、讲座,都做。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快,但想要走得远,一定是一群人。开始只有十几人参与,现在有八十多人了。我们最远的地方,去了李时珍的故里——湖北蕲春县。”

身为这支队伍的核心,团长潘俊杰表示,每个医生都很忙,愿意去做这件事,源自知识份子的使命感。“如果仅仅是把医生当成一份职业,活动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学医本身的价值就很局限,一旦走出去,价值就被不断放大,越发领悟学医的意义——泽被苍生,大医精诚。”

3医学之外的领悟

说到做医生的素养,潘俊杰说,首先要有爱。

“低年资医生的时候,提交上去的治疗方案把病治好了,觉得很开心。后来发现,提交的方案是对了,但疗效也不一定好,就开始琢磨原因——分析的结果是,跟病人的互动少,眼睛里只看到病,并没有看到人。”

去李时珍故里湖北蕲春的那次科普宣教,潘俊杰遇到一位艺术家,艺术家谈到一次在北京看病的经历,医生的医术很高,但给他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冰冷。“跳出行业,看待问题的角度真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治疗方案定好了,药物开了,手术方案拟了,就够了。而实际上,病人更需要一个沟通的过程,为什么这样定方案,经过这样的治疗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每个病人都会满腹狐疑,却又不敢置喙。做医生久了,才慢慢体会到关心不是一句空话,多几句沟通,多一些解释,病也好的快一些。”

潘俊杰说,这也是学了马丁·布伯的心理学,才逐渐领悟的。

“日常交往中,你我的关系是对等的,但医生和病人之间,常常是我与他的关系,用对待第三人的态度,对等的关系就坍塌了。”

八年前,潘俊杰有一段援摩的经历,两年,这是一段不会磨灭的记忆,在异国他乡,有感觉自己有了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成熟。

当地的工作量没有国内大,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有时候,潘俊杰就走出屋子,在椰枣树下思考人生。“困扰很久的命题又浮现出来,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想不明白,就找点事做,干脆给自己定个目标,把烟戒了。我用三个月戒烟,发现控制自己的生活轨迹,也是件很棒的事——人生就是个不断收获的过程。”

今年1月,潘俊杰开始学习西方哲学,每天在“得到”上花半个小时。他希望能找到历史、哲学、医学、医学史之间的关联性。

“学习哲学后对行医最大的好处是,看待医学或疾病的角度与之前不同了,更容易看到事物背后的问题。随着现代人寿命的增加,血管必然老化,疾病不可避免,我们终将面对死亡,再厉害的哲学家也要思考你我一样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答案,就在这出生入死的过程中。”他说。

口述实录

晔问最近关于心脏支架有些争议,您在7月29日开过一个讲座,心脏支架是不是过时了,您的观点是什么?潘俊杰并没有过时。目前就心血管专业来说,国内外交流非常频繁,也非常及时。几乎国内外的技术都是同步的,美国的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医院都在采用。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支架仍是首选的救命法宝。对于药物无法控制的心绞痛,支架仍是改善症状的首选,这是全世界的共识。支架技术本身是为了救人,为了解决心绞痛,但或许有一小部分人给不该支架的病变支架,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开始骂支架。此外大家质疑的是,安装支架后,每天是否还要服用药物。患者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慢性病,此时血管已经像河道淤塞。血管堵塞以后,支架只是临时恢复血管通畅,疾病还是在发展,斑块仍会继续生长,血管仍可能会形成血栓、再次堵塞——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要不断服用药物,良好的生活方式加药物治疗,是减少疾病复发的基础。晔问您在临床上比较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俊杰哲学最大的好处是,能帮你找到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