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护心使者王志维
TUhjnbcbe - 2022/8/1 18:19:00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王志维,男,年8月生,医学博士,留意学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胸心外科主任兼心血管外科主任。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兼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

兼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湖北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德医学协会理事,湖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心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及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余篇。近5年共培养研究生20余人,其中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9人获得硕士学位。年被评为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擅长各种复杂先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手术余台。年在湖北省首先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全弓替换治疗重症主动脉夹层的新技术,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联系-转

情系患者搭建心桥

——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

他挑战常规,在跳动的心脏上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他挑战自我,将微创技术率先应用到心血管外科领域,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铺就“美丽”人生;他挑战极限,用深低温停循环下人工血管置换这一国际公认的高难技术,成功救治了多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填补国内该领域的诸多空白……

他,就是医学博士、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医院(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

挑战常规——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

在心血管外科,为冠心病人做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常规方法是:锯开胸骨,让心脏停止跳动,心脏供血功能由体外循环机来替代,医生动手搭桥。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心脏静止,医生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对患者而言,心脏从停跳、缺血到功能恢复,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和痛苦,有的病人可能因心脏无法复跳或心肌因长期缺血受损而使“搭桥”手术功亏一篑。

医院,一直墨守着这种常规。

然而,在医院心外科,王志维教授从年在省内首次打破常规,开展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年6月15日,63医院手术室,王志维要在他身上实施全省首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只有1.5毫米粗细,与常规方法相比,在“砰”、“砰”跳动的心脏上做搭桥手术的难度不亚于在颠簸的汽车上绣花。一边手术一边要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这要求主刀医生眼明手快、技术高超。

王志维对自己很有信心。早在4年前,医院进修期间,就尝试着把冠状动脉搭桥复杂的手术方式“简单化”。经过4年研究和临床实验,加上作为访问学者在意大利VillaMaria心脏中心为期半年的考察,他相信这次手术能成功。

历时70分钟,“搭桥工程”完毕。手术结果良好,一颗原本只能跳动1个月的心脏至少延长了10年寿命!

这次非常规手术的意义更在于:患者承受的手术创伤大大减少,避免了心脏的再灌注损伤,心脏功能恢复更好,而且血管通畅时间更长久,手术费用支出大大降低,是心脏搭桥技术的一次创新。

从这以后,医院心外科已经为上百颗心脏“搭桥”,成功率接近%。最多时一次性搭起五座疏通梗阻血管的“立交桥”,年纪最大的手术患者已有80高龄。回想五年前那次非常手术,王志维感慨地说:“现代医学飞速进步,如果一味墨守成规,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

挑战自我——为先心患儿铺就“美丽人生”

心脏直视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规技术,常施行于儿童患者。常规手术方式要锯开胸骨,让心脏完全暴露。由于胸骨被打开,小患者胸前就会留下蜈蚣一样的伤疤,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这个长达20多厘米的“蜈蚣”样伤口将成为患者心灵的阴影。心脏的病治好了,心灵的病却挥之不去。

早在年,王志维就尝试着跟自己“叫劲”——用腋下小切口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这种手术方法不用锯开胸骨,而是从患者腋下切一个约10厘米小切口,从这个小小“窗口”给心脏做手术。这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手术方式给手术者凭添了不少麻烦,但能让孩子的受创减至最低。

与直接在心脏上做常规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中医生视野受到极大限制,近似于“盲区”操作,拼的是医生的功力和经验。常规手术直接用手打结,微创手术用器械缝合,如果功力不足,很容易缝不牢,导致心内残余分流及出血等并发症,使手术功亏一篑。

在医疗届,突破常规常常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王志维愿意一试。他认为,医生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是要以病人为中心,最大可能地减轻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这是医学进步的方向,是医生这个职业的本质。

如今,有多位先天心脏病患儿在医院施行了腋下小切口手术。由于手术微创,这些孩子术后一周左右就能回家,而胸口没有了“大蜈蚣”,他们的未来将和所有健康的孩子一样“美丽”。

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生在农村,这些家庭大多家境贫寒,由于经费原因,许多人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救治而贻误终身。如何帮助这些贫困患儿,王志维一直在探索。

11岁的江夏女孩菁菁,患有室缺,二尖瓣、三尖瓣均关闭不全。这三种疾病使菁菁的心脏供血严重不足,生命危在旦夕。按照常规方法,只能等到孩子成年后再打开胸腔置换金属瓣膜。但光一个进口瓣膜就得花上2万,菁菁的家庭无法承受,而且孩子的心功能极差,随时可能突发心衰而夭折。

怎样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为病人省钱呢?查阅大量资料后,王志维发现通过一种新的二尖瓣“双孔成形”术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患儿长大后也无需置换瓣膜。尽管这种全新术式的手术难度非常大,但为了孩子的生命,他决定冒险一试。

手术中,王志维选用了两根缝合线,准确定位后将二尖瓣缺损处成功缝合。手术成功后,菁菁又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欢快得蹦蹦跳跳,而整个手术费用,较常规节约了4万元。

挑战极限——破解大血管外科国际难题

一种死亡率可高达80%的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瘤,5年内先后夺走了洪湖妇女张某两位亲人的生命。两个月前,这一“死亡诅咒”再一次笼罩到张某头上。

急性主动脉夹层瘤是目前国际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难点和热点。此病患者的主动脉血管壁会“薄如蚕翼”,平时的咳嗽、弯腰甚至情绪波动,都有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而瞬间死亡。以往对这种病人,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病人急性发病后2周内死亡率可高达80%。

多次目睹了急性主动脉夹层瘤“暴亡”的惨剧后,王志维痛心疾首,在推广前两项创新技术的同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瘤这一“国际难题”上。近两年,他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护心使者王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