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万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院*委书记,心外科主任,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迄今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包括SCI源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专著4部。对先心病、风心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其中有关主动脉夹层手术的系列新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省内首先独立完成大动脉调转术、Nikaidoh手术等多项复杂先心纠治术;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搭桥新技术、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再次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室室壁瘤切除或左心室成形术等多项搭桥新技术。
1岁多的小国从福建医院出院了,家里人为了治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曾医院,求医无果,幸好,他们遇到了协和心外科团队,仅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把心脏的漏洞补上,小国从此不再是“药罐子”。
这样的手术在协和心外科十分常见,在陈良万的带领下,如今协和心外科每年手术量多台,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十。
没人敢做的手术我来做没有人敢做的手术我来做,做成功了,病人就会相信我。年,协和心外科建科,第二年,陈良万便进入科室,当时的心外科一年手术不过几十台,而到了年,全年手术量就占了全省心外科手术的60%~70%。这背后是陈良万以及团队的辛勤付出,在保留常规手术的同时,不断地挑战尖端技术。
陈良万说,像重症搭桥手术原来在我省是空白的,可越是空白,病人就越不相信医生,都是等快不行了,才送来就医,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有个需要做搭桥手术的冠心病病人,手术才刚开始,病人就因过于激动心脏骤停,心脏复苏也难以奏效。我们当机立断,选择了边抢救边搭桥,最后历经8个小时,搭了10根桥后,终于救回了这个重病号。”陈良万回忆。
正是通过这样一台台高难度手术,一次次的挑战,陈良万拥有6项发明专利,并带领团队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协和心脏移植常规”;他国际首创的一项手术,改写了“主动脉夹层难活”的历史,手术死亡率从60%下降至5%以下;他编著的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外科学》,成为主动脉夹层外科的重要手术指南之一……
自此,像小国这样的患者再也不用远赴上海、北京求医,在省内就能得到最好的救治。
为病人“斤斤计较”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陈良万的故事,多年来,不少点点滴滴的行动,已经成为他的本能。
面对小婴儿,他会把听诊器在手里先暖热,再伸进去。孩子先天性心脏缺损,要拍个彩超片,他会提醒:“等孩子睡熟了再去,这样不会来回翻滚,影响拍片效果。”每次查完房,他都会顺手为病人盖好被子。病人或家属来找他,他常主动和他们握手,嘘寒问暖。在心外科大楼病房里,你找不到办公室的位置,都被改造成了病房。这是因为经常有患者没有床位,需要在走廊上加床,无法好好休息。他看不下去,就将办公区改为病房,“我们辛苦一些没关系,别苦了病人。”陈良万说。普通医生术后缝针要用4~5根线,同样的伤口,他只要用2根,光缝针就能省下几百块。新就诊的病人,能不做的重复检查,陈良万都尽量不开,他总告诫学生:“重复的检查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来回地奔走于各种检查中也给病人造成身心上的负担。”遇到病人住进ICU,科室也尽量在病房给家属留一张床位,以方便及时沟通,也为家属省下住旅店的钱。考虑到家属对病人的那种焦虑担心的心情,做好人员消*的同时,心外科率先将ICU的探视频率调整至一天一探视,并在ICU内设置家属床位,方便家属照顾和休息。不要做单纯的“开刀匠”对于下级医生和学生,他是严苛的。动作慢一点、刀口多切了一公分、病例准备的不充分……他都会严格批评。陈良万还有个规矩,所有的年轻医生和自己带的研究生在晚上8点前不许下班。无论出差再迟,陈良万晚上都会回到病房查房,特别是ICU,他一定要对每个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才放心。
“人命大于天,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或懈怠导致病人的病情出现反复。”陈良万说。
陈良万十分重视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从不以年轻与否作为评判标准,总是鼓励年轻人多发言多思考,互相帮衬,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如今协和心外科整个团队有着多人,大家都十分团结,凝聚力强,互相促进。
如今陈良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传、帮、带”上。他不断地优化手术步骤,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并予以全科推广。他还经常下基层,毫无保留地把最新最优的治疗方案推广到基层,“医院有事可做,医院做手术报销比例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便民惠民的目的。”陈良万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做的是宗师,而不是单纯的开刀匠。”
记者:刘伟芳、见习记者:谢月
福建卫生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