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患者
“坚决不要‘支架’,‘支架’我不就废了吗!”
8月11日,我院导管室接诊了一名特别的患者,说他特别是因为他是我院第名接受介入手术的患者,更特别在救治他的过程……
这天上午,内二科病房收治了一名59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他大汗淋漓、疼痛不已,经过检查与评估,内二科主任张利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间就是生命,经过溶栓治疗半个小时后,患者疼痛感消失,逐渐平静了下来。虽然患者病情暂时平稳,但还需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检查冠脉血管的堵塞情况。
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赵老师第一时间赶来与我院内二科医生赵坤鹏共同为患者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冠脉有3处狭窄,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一根堵塞了90%的大血管。此次入院就是因为这根血管被血栓栓塞,现急需植入“支架”支撑起狭窄的血管,使其重新畅通。得知需要植入“支架”患者强烈反对:“坚决不要‘支架’,‘支架’我不就废了吗!”
AUT
UMN
/8/1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患者的病情已不容等待,心急如焚的内二科主任张利走进了手术室,对患者进行现场科普。他把血管造影的图像用手机照下来给患者看,并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根堵塞90%的血管,如果不进行治疗,它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堵死”,心肌得不到供血就会威胁生命安全。‘支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它能撑起狭窄的血管,是救命的。”经过一番劝说,患者终于同意继续治疗……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医生们为患者成功植入一枚“支架”,血管畅通了!
AUTUMN
截至目前,我院导管室从年12月27日成立至今,完成的例手术中,心脏血管介入手术为例;脑部血管介入手术为例,类似这样的患者也是屡见不鲜,大家对于“支架”的误解还是很深的,下面是科普时间,让我们解除误区正确认识一下“支架”的真面目。
“支架”的科普知识
误区1:“支架”是身体异物,装了“支架”就废了!
“支架技术”通俗理解就是供应心脏的血管狭窄堵了,用支架就把它撑开,保证血流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得心脏这个发动机正常工作。现在越来越多患者可行“支架植入术”,一般有明显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狭窄的患者等等都是“支架植入术”的手术适应症。行冠脉造影后,确定冠状动脉狭窄达70%以上,即可行“冠脉支架植入”,以改善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支架”确实是异物,装“支架”毕竟是有风险的手术,包括“支架内急性血栓”,“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但这些都是极小概率事件,目前是世界公认的非常成熟安全有效的手术。
装了“支架”不仅废不了你,它可以救你的命和改善你的生活质量,合理的药物和生活方式保养,与正常人寿命和生活质量没有区别的。对于风险问题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谁也不愿意得病,但得了病很多时候是必须服用药物的,而药物都存在副作用吧,你一看说明书可能都是几十种,但你总不能因为这些副作用不吃药吧,所以对待“支架”正确的做法严格适应症,该放就得放。
误区2:担心做了“支架”就要终身服用药物了,最好不装
其实对于真正冠心病患者放不放“支架”都要长期坚持服用药物!该做“支架”你选择不放的话你吃的药物种类会更多,剂量更大,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控制症状!而选择“支架”治疗的只是需要多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一年,而且如果“支架”做的成功,一年后至少可以减掉一半的药物,因此是否终生服药是根据冠心病进展程度而定的,而手术不是需要终生服药的原因,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吃更少的药物。
误区3:“支架”有寿命,心脏“支架”可以管几年?
“支架”没有寿命这一说,只要是坚持服药,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大部分患者的“支架”使用时间是很长的,如果您保养的好,陪伴直到终老,如果保养得不好,几个月可能就会堵塞。
误区4:“支架”在体内以后可能会移动,会不会掉下来
临床上一些患者安置“支架”后就非常担心,害怕“支架”脱落、移位,掉下来而不敢运动,答案是肯定不会。这是对“支架”置放过程不了解所致,置放后“支架”到达血管狭窄处用气囊撑开,“支架”网状金属结构会牢牢的嵌入血管,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支架”,最后“支架”和血管组织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支架”一旦置放成功,任何剧烈活动都不可能掉下来,也不可能从人体内取出。
误区5:装了“支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做完“支架”以后是否可以进行重体力活动?这个问题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术后仍然需要工作的患者群体来说,这常常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根据病情不同,运动时间、强度、频率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存在心功能受损患者,不建议进行大运动量体力活动。因为过大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可能使患者感到胸闷、憋气等不适症状,同时也可能使心功能受损的病情加重。对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植入“支架”治疗但心功能未受损伤的患者一般“支架”术后只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一般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不存在有什么体力活动不能进行的。
科普文章节选于“良医济世”